隨心而行,不被追求快樂所拘束 (文/Stephanie Harrison,譯/張啊啊啊) 週末我花時間打掃我的公寓。當我從紐約搬到舊金山後,我住在一個小工作室裡。為了遵從過上簡單生活的這個意願,我丟掉了一大堆的私人物品。隨著時間的累積,物品也在逐漸堆積。自打我搬離後我開始有意識地花更多時間在學習,獲取經驗和機會上。公寓大清掃讓我意識到我也必須辭舊迎新。 將公寓和私人所有物聯繫起來是比較容易的,我有一個巨大的衣櫥,但是容量已經... 2018年07月15日 人格心理學 暫無評論 閱讀 282 ℃ 次 閱讀全文
關起門來看見自己,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過年回去探親,回來的路上母親忽然神色風雲突變,向我抱怨我不夠親近他們。可能是因為語氣比較急迫了點,我也一下子火氣上來,埋怨他們總是把我還當個孩子一樣對待。公眾場合下母親差點和我因此吵起來,如果吵起來想想都知道接下去就是一場對牛彈琴的戲碼。 我當然知道母親為什麼會突然憤怒,突然間的情緒爆發多半是因為之前許多在碰到相同問題的點上,一次次地壓抑自己的情緒後演變成的一發不可收拾的結果... 2018年07月08日 人格心理學 暫無評論 閱讀 162 ℃ 次 閱讀全文
你能放過自己嗎 你是一個動輒就發怒的人嗎?會不會讓人身邊的人有時人心惶惶,如坐針氈? 發怒,多出於內在的不稱心,不如意。最初的指向,是對別人的不滿,因為別人總是做錯事,或者做不到位。比如說,兒子沒有按照規定把垃圾桶放在屋角處,所以你很生氣。你有很多的要求,標準,框框,而且認為所有人必須按照這些規條來做,不能出一點的差錯。 對別人的苛刻,限制性的規條,憤怒的情緒,其背後是內在的無意識的恐懼。在... 2018年06月14日 人格心理學 暫無評論 閱讀 283 ℃ 次 閱讀全文
「不要哭」這是因為我們誤解了眼淚 一般人都知道,流淚,意味著一個人的內心正在感受痛苦,所以,當我們看到災區群眾那無助、痛苦、流淚的表情時,我們的心也十分沉痛,不少人跟著流下了眼淚。在救援過程中,看到災民流淚,我們也會流淚——因為我們要面對災民的痛苦,同時也要面對自己內心被激發出來的痛苦。此時,我們會怎麼做呢?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告訴災民:「不要哭!」 「不要哭」這三個字是什麼意思呢?細想起來有著多重含義。 ■流淚=脆... 2018年06月09日 人格心理學 暫無評論 閱讀 198 ℃ 次 閱讀全文
你這麼憤怒,媽媽知道嗎 孩子的情緒特點,跟母親的照料品質相關。如果一個人總是愛沖別人發火,內心壓抑著許多的憤怒,那麼很有可能,他在小時候沒有得到母親足夠好照顧的。換句話說,他一直在沿用發怒的方式,來喚醒母親的安撫,即便他已經成年。 你為什麼憤怒了?表面上看,是別人做錯了事,違背了你的意願,其內在本質卻是因為:你內心的希望落空了。你內心感到失望,感到很無助。但你卻不願放棄,仍然期待別人來幫助你。所謂的... 2018年06月03日 人格心理學 暫無評論 閱讀 204 ℃ 次 閱讀全文
如果你忽視憤怒,憤怒就會把你吞噬 (文/GERALD SCHOENEWOLF, PH.D.,譯/何姍姍) 「為什麼呢?」你問道「我應該被我的情感所影響嗎?」 與我們的感情保持接觸的時間和接受心理治療的時間一樣長。但它實質上意味著什麼呢?我們不是無時無刻都有感情嗎?是的,但有些時候我們覺得我們產生的感情其實是不存在的。 也許你發現你會對別人生氣。大多數情況是他說了什麼或做了什麼把你惹毛了。「他簡直太討厭了。」你心裡想,「我真希望他去跳湖!... 2018年05月10日 人格心理學 暫無評論 閱讀 237 ℃ 次 閱讀全文
究竟什麼才算是情緒健康? (文/Jenny Florence,譯/lysidney) 在幾天前,有人問我,我使用的「情緒健康」這個術語倒底表示什麼意思。我覺得這件事真挺有趣的,因為我認為問我問題的人是對情緒掌控很好的人,非常瞭解自己的感覺,也瞭解他人的感覺,對情緒非常敏感,能站在別人角度思考。從這次對話中,我認識到,真得不太可能用一種大家都懂的語言或一個詞彙來定義「情緒健康」或討論這個話題。 我們使用著「心理健康」這個術語,... 2018年04月07日 人格心理學 暫無評論 閱讀 125 ℃ 次 閱讀全文
幸福非靜態亦或終點,尋找幸福的九種方法 (文/FRANCES?L.?HENNESSEY,譯/張利瓊) 對一些人來說,在一個充滿苦難的世界裡研究幸福它似乎是自我服務。但是,研究結果支持,幸福會促使人們在世界上做出建設性的行動這一理論。因此培養幸福和安康又能影響你的精力和熱情。 幸福不是靜態的或一個終點。情緒(可以)提供重要的信息;它們可以指導行動和進行互動。在一定情境下,消極或痛苦的情緒可能是適當的,而且能幫助我們作出聰明的舉動。在合適的... 2018年03月08日 人格心理學 暫無評論 閱讀 126 ℃ 次 閱讀全文
「非禮勿言」過時了?何時表達真實情緒最合適 (文/Susan?Krauss?Whitbourne,譯/邂逅巴別塔;文/Sheila?Kohler,譯/豬的浪漫) 任何和諧關係的基礎都應無疑是真實的情感交流,而不是某種相敬如賓,虛情假意,並且那句我們在孩童時期就熟知的俗語,非禮勿言,在如今看來頗似狹隘,過時了。我們鼓勵孩子們告訴我們他們的真實感受,我們也試著將我們的真實感受告訴他們。 但是,同樣,在這種一系列篤實中是否有那麼一絲自戀?坦白真實感受對聆聽者有好處... 2018年03月06日 人格心理學 暫無評論 閱讀 92 ℃ 次 閱讀全文
蛻變是人的一種內在能力 (文/ATHENA?STAIK,譯/Yaoqi) 自我蛻變,從認識自我開始。 有一種看法是把人的蛻變看成是人一種內在的能力,可以創造更多的幸福和人生的意義,而這些都是本性使然。更具體地說,它是一種有意識地思考自我和人生的方式,推動你學習和拓展愛自我、愛人生的能力,從而在推進過程中改變自我和幸福水平以及意義。 你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意識中存在著信仰體系,而你在這個基礎上創造了自我實相。如果要認... 2018年02月28日 人格心理學 暫無評論 閱讀 192 ℃ 次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