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而任性,該怎麼溝通? | 陽光心靈咖啡網

 

A-A+

孩子叛逆而任性,該怎麼溝通?

2016年07月11日 人際關係心理學 暫無評論 閱讀 85 ℃ 次

孩子近段的表現,讓我束手無策,她總在頂撞我。無論我是嚴厲的斥責還是卑微的請求,她都無動於衷。她這麼叛逆,我真不知道該如何跟她溝通了。於是,我向王老師講述了一個故事。

昨天下午和朋友一塊兒帶孩子出去玩。在朋友的影響下,我對孩子很寬鬆。不管她到小溪把衣服打濕,也不管她在地上滑滑梯弄髒衣服,我都沒有像以前那樣責備她。孩子玩得很高興,我也好快樂,直玩到夜裡十點鐘,公園的燈都息滅了,朋友一家也已離去。我也要求孩子跟我一同回家。

孩子躺在公園裡的一處台階上,仰望著天空說:「我要看星星,再玩會再走。」

我很不樂意,拉她起來說:「看幾點了?人家都走了,趕緊回家。」

孩子掙脫我的手,大聲嚷嚷:「你陪我在公園轉一圈再走。」

無論如何,我是不會依著她的,她賭氣一個人走了。天那麼麼黑,公園已沒幾個人影了,我怎放心她,隨即跟了過去。

她越發向前跑得快了,我不再追她,只好遠遠的在能看到的地方看著她。她看我不再追她了,也不獨自向前走,坐了下來。就這樣我們一直對峙了半個小時,之後她向我走來。我感到非常生氣,一路上一直訓斥她。

老師聽完我的訴說,他讓我深呼吸使內心平靜下來。接下來老師開始循循引導,讓我從當時的情景脫離出來,看看當時我對女兒生氣時的樣子,感受一下「那時的我」的內心。那個我好無助,好害怕,好擔心,擔心這麼晚了在公園轉不安全,擔心依著孩子會讓她任性下去,形成壞習性;擔心孩子一個人在前面跑,遇到壞人怎麼辦?整個人都被焦慮擔心給佔據了。

老師又讓我嘗試著去體會一下孩子的感受。相像著,趟在夜空下看星星,在公園漫步,哇,好浪漫的感覺。內心是多麼快樂、多麼自由的感覺啊。

體驗過孩子的感受之後,我突然覺得自己好殘酷。我自己把內在擔心、焦慮、疲憊等感受,過分地放在了第一位,根本沒考慮到孩子的感受。於是,感覺自己很不應該,變得很沮喪。我責備自己,為什麼不能滿足一下孩子呢?

老師話鋒一轉,反問我:「你不應有擔心嗎?」

是啊,我不應擔心嗎?漆黑的夜裡在公園轉,真的不安全。顯然,我的擔心並不是多餘的。

接下來,老師讓我做了一個遊戲。在那個過程中,我體會到原來自由、快樂、安全感都是孩子需要的。

的確,孩子為什麼讓我陪著轉,不就是渴望被保護嗎?

老師又讓我嘗試著在渴望層面跟孩子連接。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媽媽對孩子這樣說:「孩子,媽媽看到你玩的那麼開心,媽媽也很快樂,媽媽能感受到你渴望自由快樂,渴望媽媽給你保護。媽媽沒有依著你是因為媽媽好擔心,擔心你不安全,擔心你會養成任性的性格,今天我們玩了這麼長時間,媽媽相信你和我一樣都累了,天也這麼晚了,我們回家好嗎?」

站在孩子的角色裡,聽完這些話,我內心感覺好愉快。我覺得,孩子如果聽媽媽這樣說,一定就會跟媽媽一起回家的。

通過這個過程我體會到:原來事情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複雜,當遇到事情時,我們能夠跳出來用心去觀察,不被情緒控制,把自己的感受講出來與對方連接,原來問題真的可以化解掉。跟孩子溝通,與孩子的叛逆無關。

王金現咨詢師評析:作為來訪者的媽媽,在具體的情景中,自我顯然被擔心和恐懼的感受所佔據了,所以才要直接去控制女兒的行為,當然會遇到女兒的對抗。而一旦跳出恐懼情緒來看,發現恐懼的背後是對於安全與保護的渴望。在渴望層面,人類是共通的。所以能夠跟女兒的安全渴望進行連接。然後,在自由、快樂的渴望層面,跟安全的渴望進行整合,之後,女兒自然能夠做出自己的合理選擇了。所以,所謂的溝通,其實是內在渴望的連接。而不是在行為層面進行控制,也不是在觀點層面進行爭執。

標籤:【親子關係】【教育】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