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的自我
尼采曾經說過:誰也不能為你建造一座你必須踏著它渡過生命之河的橋,除你自己之外沒有人能這麼做。儘管有無數肯載你渡河的馬、橋和半神,但必須以你自己為代價,你將抵押和喪失你自己。世上有一條唯一的路,除你之外無人能走。
「愛」不是強迫。很多在傳統家庭長大的孩子活的很累,父母總是打著愛的名義,把他們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身上。從小到大,父母對孩子最核心的要求就是「聽話」。在學校不能和學習差的同學一起玩,不能學隔壁的孩子調皮搗蛋,不能隨便聽信別人的話,高考填志願要聽父母的意見,找工作要穩定……諸如此類,如果不聽就是不孝,就是辜負了他們的好。成績好、考到名牌大學、找到穩定工作會成為父母炫耀的談資。只是,為人父母卻從未問過孩子,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父母用自己的意志塑造、綁架著孩子的人生。
孩子成為父母生活的焦點,究其根源,也許正是因為父母在現實世界中的不得志,轉而使其將精力投向了孩子,從孩子身上尋求自我的滿足感。
但父母有父母的人生,孩子有孩子的人生,每個人都應該追求自我的成長和實現,而不是將希望寄予他人。這既不利於家庭氛圍,也不利於孩子。如果孩子不聽話,沒有照著父母希望的模樣發展,便是大逆不道,如此造成親子關係緊張;孩子從小得不到父母的肯定,或者性格叛逆,脾氣暴躁,人際關係糟糕,影響其職場、家庭、親子關係;或者性格懦弱,不善交流,長期處於自我認同度低的狀態。
父母必須承認孩子具有獨立人格,尊重孩子的人格,並發育孩子獨立、自尊、自強的性格。父母要做的,並不是修剪枝葉,而是培育呵護,發現孩子的天賦,讓其自由的成長。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的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本我即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慾望、衝動和生命力;自我即指「自己」,是對自我的意識,判斷保護自己不受傷害;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理想的、道德規範的部分。如果要讓孩子成為一個身體健康,人格健全的人,除了滿足孩子對「本我」的基本衣食住行的需求,更要讓孩子明白「自我」的重要性,並形成一個能夠進行自我管理的「超我」。
父母也要反省自己。父母不是上帝,不是萬能的,特別是中國很多父母都是「無證上崗」,網上多見因父母缺乏責任心、教育不當而造成的家庭悲劇。也許,最好的方式,是父母也成為更好的自己,不要在孩子身上尋求自我的價值,而是返諸己,不斷修煉自身,先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大寫的「人」,再去談如何培育別人——孩子,這另一個獨立的人。
版權聲明:本文系心靈咖啡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標籤:【父母】、【孩子】、【滿足感】、【期望】、【獨立】、【自我】、【人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