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只能換來你的安心,而非我的釋然
看到這麼一句話,“別和我說對不起,對不起只能換來你的安心,而非我的釋然。”瞬間腦海出蹦出電視連續劇的經典場景“對不起,我們分手吧,你要什麼補償”“說對不起有用麼,補償有用麼”。
一句對不起,能挽回多少
儘管看上去對不起是萬能的,就像錢一樣,任何錯誤都能先說上一句“對不起”,但是這是這三個字真的很蒼白。當你不小心做錯了事,傷及了別人的性命,比如車禍、意外等等,那這位傷者的家人收到一句“對不起”與所謂的補償,完全不能對等於失去一條人命對於心靈所造成的創傷。
什麼時候,我們會用到對不起?
在我們做錯了事情,對對方感到抱歉的時候。比如說,你不小心踩了對方一腳,“對不起”;你弄壞了別人的東西,“對不起”……然所有的對不起,都難以挽回對方所承受的傷心、難過與疼痛。
如果換位思考下,當自己是受害者一方的時候,我們也會覺得,對方一句“對不起”有點太輕飄了,除了能表達他的歉意,完全沒有任何的安慰力量。由此看來,“對不起”似乎的確只是讓犯錯者安心,誠意與否還得看他的語句語氣與其他行為表現。
好好地說一句對不起有多難
儘管“對不起”很蒼白無力,但還是有人連一句“對不起”都不會說出口,又或者是還要加上一句讓道歉顯得很變味的話,讓人覺得還不如不道歉。
“對不起。可這都是你造成的,要不是你……”這樣的道歉把責任引向對方,含著攻擊。
“我為我所做過的一切道歉。”這種含混不清的道歉並沒有說清楚行為錯在哪裡。
“出現了錯誤。”這是一種置身事外、迴避負責的認錯方式,沒有指明誰犯了錯。
“如果有錯的話……”給過錯加上附加條件,其實質是想否認錯誤。
“如果有人受到了傷害……”質疑受害者是否受傷,是掩蓋自己的過錯,似乎道歉只是因為自己大度。
“其實也沒什麼……”對是否犯錯產生疑問、試圖大事化小的做法會讓道歉偏離軌道。
使用不恰當的語氣。“對不起,讓你這麼傷心”、“對不起,讓你反應這麼大”——根據語調不同,既可以表達關心和自責,也可以表示傲慢的譴責。
這樣的道歉就真的沒有必要了,這不是更讓受害者鬧心麼?道歉就應該真誠地承認自己犯了錯,然後感到很內疚、自責。而不是假模假樣的隨便說上一句對不起。
為何有些人不願說“對不起”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做錯了事情要道歉。但是總當說的話、做的行為給別人造成不便甚至傷害,大多數人會立刻致以誠懇的歉意。道歉是應該的,是獲得別人原諒、減緩自己負罪感的最好方式。
標籤:【犯錯】、【傷害】、【真誠】、【內心】、【情感】、【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