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練習題:親密關係裡的4種自我改變
“這3 個多月以來你變很多耶!整個超放得開的。老實說,有時候還滿懷念那個動不動就臉紅的你,”我說。
“可能是跟他在一起吧。Lewis 本來就比較大剌剌的,或許我被他感染了,”Marcia 說。
“這樣也很好啊,人不瘋癲枉少年!”我說。
“真的嗎?有時會覺得不安耶,到底以前那個內向的是真正的我?還是現在這個開朗的是真正的我?Lewis 又要被派到新加坡了,我會不會又退回先前的那個我?”她說。
當親密關係面臨重大威脅,例如即將分隔兩地、爭吵或分手時,我們常常會思考一個問題:我是誰?根據心理學家Arthur Aron的理論,愛情就是一種把對方的個性與自我納入自己生命的過程。當你知道這段關係可能會崩解,或感到一些不安,就會重新檢視自己的自我概念。
愛之所以能讓人發現自己更多的可能,是因為它引領人們從“我”走向“我們”。當對方走進你的生活,也帶著他的一部分參與你的人生。你買早餐會幫他帶一份,他有想看的電影也會第一個想到你,這些“自動將對方考慮進來”的思考方式,心理學上稱作“認知互依”,而愈多的認知互依,就能締造更多的回憶。
幸福,源於高度投入與分享
“直到現在我還會常想起一起去賞櫻、在海堤邊散步,然後回小套房邊吃泡麵邊看電視的日子。”對Marcia 來說,這些她和Lewis 的“共享回憶”,就是關係中最可貴的部分。
我們都締造什麼樣的回憶?奧克蘭大學的Yuthika 與同事研究情侶約會時都做些什麼活動?哪些活動最能增進彼此的感情?結果發現比較多的是到異地旅行度假(24%)、運動(20.9%)、到餐廳吃飯(18.9%),或從事兩人的共同的興趣(13.8%,如上舞蹈課等)。
但真正影響兩人親密度的並非活動本身,而是彼此投入的程度,以及是否願意跟另一半分享感受。換句話說,去哪裡玩、玩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找一個彼此都喜歡、都能高度投入的活動,就能帶來更多幸福的感受。
自我,在關係裡的失去與獲得
隨著共享記憶的增加,互相依賴的程度愈高,你的“自我”也會有所調整。不過,關係裡的記憶並非總是快樂,還包括你在雨中等他而全身濕透、爭吵到掉頭離開等,這些好的、壞的、開心或讓你感到焦慮的相處過程,不但會影響兩人的關係,更會“改變”你。
來做個小實驗:想像一個跟你很親密的對象(伴侶、喜歡的人、要好的朋友或親近的同事),然後看看下面四種類型中,哪一個比較適合描述跟他在一起時的你。
■ 自我擴張
在這段關係裡,你增加了更多的“好”。你更瞭解自己、學會以前不會的能力或技巧,或是人際關係變得圓滑、比較能考慮他人感受。你喜歡這樣的改變,喜歡看見自己更多元、彈性的一面。這通常會發生在關係最開始時,也因為我們都喜歡“變成更好的人”,所以自我擴張通常會帶來“墜入愛河”的感覺。
■ 自我限制
在這段關係裡,你減少了一些原先擁有的“好”。因為他,一些原先你常做或持續很久的好習慣消失了,例如對方超黏人,你常為了陪他而拒絕朋友邀約。或者你原先擁有的正向特質不見了,例如原本你是很有安全感的人,但在他經常人間蒸發後,你開始變得神經質。值得注意的是,改變的好壞常是主觀的,例如Vicky是個謹慎的人,Jerry與Frank都曾跟她交往過,對Jerry來講,成為精打細算的人是很棒的改變,但對做事憑直覺的Frank來說,這改變就讓他感到縛手縛腳,那麼Jerry是自我擴張,而Frank則是自我限制。
■ 自我修剪
在這段關係裡,你減少了一些原先擁有的“壞”。例如你原是喜歡大聲地講話,但他總會細心提醒你,或因他講話較小聲,你不知不覺音量也降低了。同居經常是修剪的好時機,例如他愛乾淨,床上不放寢具外的任何物品,但你總是一回家就把衣服、包包都丟到床上,兩人同居的結果,不是他變得跟你一樣邋遢,就是你改掉隨手亂扔的習慣。而後者,就是一種自我修剪。
■ 自我混雜
在這段關係裡,你增加了一些原先沒有的“壞”。在前面同居的例子裡,如果對方被你“同化”,也開始亂丟東西,那麼他的改變就是一種“自我混雜”。像有人在交往前煙酒不沾,之後因對方常加班,寂寞和不安湧現,孤單時就開始抽煙、喝酒,染上一些自己也不喜歡的習慣,這也是一種自我混雜。
整體來說, 適合你的對象能帶領彼此成長,幫你修剪掉不好的個性、學會嚮往的能力與特質,而這些改變又會回饋到兩人的關係上,讓彼此更快樂;相反地,如果你跟他在一起時總是被否定,甚至染上你不喜歡的習慣,這種改變不但損傷自己,也損害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