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愛上同一個TA
心理案例男主角:張某,而立之年
案例心理咨詢師:劉晏華 我的關愛心理咨詢中心 首席心理專家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考試 特聘授課老師
香港心理衛生研究發展中心 大中華區顧問
上海市勞動局 特邀職業生涯規劃督導師
個人微博地址:http://weibo.com/u/2147292990
機構微博地址:http://e.weibo.com/icarejoy
機構官方網址:http://www.icarejoy.com
【案例回溯】
張某是這個心理案例的男主角,已是而立之年的成功男士,身材健碩,面目俊朗。按理說,才子該有佳人相配,娶妻生子也是迫在眉睫。然而,張某不僅毫無動靜,甚至坦露了心中深藏多年的秘密,這回年邁的母親徹底hold不住了。
張某坦言,自己是一位“同志”,自高中起就不喜歡女生,相比於矯揉造作的姑娘們,落落大方的錚錚男兒更讓自己心動。也曾因為不能見光的愛情而覺得失落,也會因為別人口中的“變態”而感到害怕,而這一切始終不能改變他對這份“錯誤”的堅持。張母的擔心溢於言表,痛心之餘,她更多的是自責。兒子小的時候,她和丈夫常常吵架,因此張某由爺爺奶奶帶大。家裡女孩子眾多,又怕跟著頑皮的男孩子學了壞榜樣,張某就混在女兒堆裡長大。家裡為“同性戀”的話題吵翻了天,張某卻指責自己現在的取向和當初父母的教育有關。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張母自此陷入了無限的內疚之中,而此次咨詢,便是想尋求幫助,協助兒子走上正常的軌道。
【專家解碼】
1 同性戀現象是一種客觀存在,儘管原因未明。同性戀不是當事人故意所為,也不是習得的,因此同性戀者對自己的性指向本身不負責任,與不道德或罪錯無關。
2 同/異性戀的劃分只是對人群進行劃分的緯度之一,而非惟一緯度或最重要的緯度。性愛沒有標準模式,戀愛對象也不一定必須強調是同性或是異性,只要有愛,就是幸福,這樣的觀點更適合於在心理上幫助雙性愛者。
3 同性戀已經不屬於變態或精神障礙。 “同性戀的性活動不一定是心理異常的表現,只有由於同性的性行為導致了心理矛盾、焦慮,嚴重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學習的,才被認為是性心理障礙。”
4 是否接納“同性戀”現象,儘管成因未明,但它不是一個科學問題,而是一個價值判斷問題,根本上是對人的尊重問題。
【專家支招】
同性戀不是精神障礙或是“變態”,而是當事人的一個性格特點,我們不應進行道德批判。張某既然已經明確自己的性取向,那麼我們建議張母接受事實。外界已經給了兒子太多壓力,內心衝突造成的焦慮抑鬱都已經太過沉重,在此情況下,母親的支持和理解就變得十分重要。在這個心理案例中,以後的路是張某自己選擇的,我們所能做的不是改變,而是教會他努力去適應當前的社會文化環境。當然,張母也不需要一味自責,既然這不是一個錯誤,那麼我們誰都不需要為此負責,用愛和包容的心去看待孩子,一家人的平安快樂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