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酷媽媽:忙於事業,忘了及時當媽媽
坎城影展達到高潮,那晚的蔚藍海岸春情蕩漾。偶然的一夜情,39歲的卡羅琳懷了身孕。她邂逅的情人是一名已婚男子,已經育有一個小孩。男方為免家庭與名聲遭到損害,要求卡羅琳墮胎,還帶她去看心理醫師。夜夜難眠的卡羅琳不知何去何從。“我內心決定保有小孩,但又不知如何對他啟口……那時的感覺真是糟透了。”來年二月,小女嬰誕生,住所離卡羅琳只有幾個捷運站的女孩生父收到電子郵件通知。“我警告他我並不打算向女兒說謊,一定會告訴她生父的身份。他不願意承認這個小孩,但他終究得面對現實。對他而言那就像一個定時炸彈。”
25年前,名歌手尚賈克.顧德曼(Jean-Jacques Goldman)唱了一首膾炙人口的《她獨自生下小孩》。今天,許多女人像卡羅琳一樣,決定不顧生理父親的反對生下小孩。婦產科醫師及家庭醫師不時看到這樣的女性問診,但目前沒有官方統計數字,可供瞭解這些女性到底占單親家庭多少百分比。
忙於事業之際,卻忘了及時當媽媽
她們大都年齡超過35歲,生理時鐘敲得她們滿心焦慮,急切地盼望懷孕生子。不同於過去的未婚懷孕少女,她們不會因為意外懷孕而感到羞恥。除了避孕藥的普及和墮胎合法化使女性對性愛與懷孕有了自主權,現代女性更具有經濟獨立的優勢。她們大都擁有良好的學歷及社會經濟地位,但忙於事業之際,卻忘了及時當媽媽。三十來歲開始緊張的她們非常清楚自己要什麼,甚至主動爭取懷孕的機會。她們本來可以前往比利時或西班牙找家精子銀行進行人工受精,免除與小孩生父糾纏不清的困擾,但卻決定不這麼做。這些女人希望與小孩生父培養什麼樣的關係?男性又如何承擔這種被迫接受的父親角色?
這一切並不在卡羅琳最初的規劃中。她是法律系畢業,長年衝刺事業,也有著活躍的社交生活,身邊不乏男性的滋潤。但韶光易逝,她逐漸放棄找個丈夫生一堆小孩,全家歡樂度假的夢想,直到有一天她懷了孕。這時她將一般的模式倒轉,告訴自己不如先生下小孩,再慢慢找個如意郎君。她告訴自己:“面對一個超過35歲的女人,男人最怕的就是妳要立刻跟他生小孩,他們一聽到這個念頭就會逃之夭夭。”
41歲的公關公司專員賽西兒持同樣看法。她與一名繪圖師交往9年,但男方一直不願有小孩,於是她決定離開。“他有的是時間,但我40歲了,懷孕機率剩下12分之1。”賽西兒邂逅了離過婚、已有兩個小孩的提耶裡,兩人不是一見鍾情,但也還算甜甜蜜蜜。兩個月後懷孕檢驗證實她“意外”懷了身孕,她在未經男方同意下決定生下孩子。“當然這並非完美的狀況。但又有哪一個男女關係是完美的?再怎麼不完美,大家不也生了孩子?小孩出世後不也有許多人離婚?我希望有小孩,但我寧願小孩的父親不負責任,也不要透過無名無姓的精子捐贈者生下後代。”
心理分析:女性主義者可以不要男人,不要小孩父親。這些女性不是在背著男人生小孩,而是在跟時間賽跑。她們希望當媽媽,但不要當個男人完全缺席的媽媽。
獨力生小孩,是一種不得已的手段
美國“志願性單親媽媽協會”(Single Mothers by Choice)集結成千上萬的單身女性,她們下定決心獨力當起酷媽媽。撰寫《一個人生下寶貝?》一書的記者兼作家姬勒瑪特.佛爾(Guillemette Faure)曾經前往紐約參加該協會舉行的座談會。“她們並不排斥傳統型的家庭模式,獨力生小孩是一種不得已的手段。這些女性幾乎都還是期待未來能擁有真正的愛情關係。”但在找到真正的白馬王子以前,她們還是積極展開懷孕生子的行動。其中有些人對小孩生父沒有任何要求,有時甚至不會向小孩透露父親的身份。但做這種決定的女性已經越來越少。大多數現代女性非常弔詭地希望男方能扛起做父親的責任。
賽西兒回憶道:“他不是每次都戴保險套,所以他也是在玩火。畢竟懷孕是兩個人才能完成的事。”但她承認自己也沒有做避孕。“我以為自己有不孕症…”這種模稜兩可的借口相當典型。著有《不顧一切成家》一書的心理分析師珍妮芙.德拉希.德帕瑟瓦表示:“只要女人還沒有去檢查自己的懷孕能力,她就會有一千個理由告訴自己她不會懷孕。幾乎每個女人都會有家人或朋友有無法懷孕的問題。”
心理分析:在這種關係之中,男性經常有一種掉入陷阱、遭受背叛,甚至被否定的感覺。他們嚴詞批判這些女伴,認為她們背著他們懷孕是一種極度自私的行為,使他們被迫與她們的生活產生連結。
當醫師的西裡爾與一名35歲女子交往數月之後停用保險套,他後悔地指出:“她對我保證不想要小孩,因為小孩會妨礙她的事業發展。結果有一天她跑來告訴我她忘了吃避孕藥。我相信那絕不是第一次,否則她絕對會吃隔日避孕藥。”
男人是否受到利用?
心理分析:“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心理分析師德帕瑟瓦表示。“依據觀點不同,懷孕可以是一種失敗或一種成功,其中同時融合了意識性與無意識性因素。每個個案都是特殊的,意外總是會發生。不過女人內心可能也會希望,即使男方不是理想的終身伴侶,至少願意當個好爸爸。”
沒有父親的小孩不再被視為私生子
一旦“意外”發生,男性多少覺得束手無策。面對女性無可抗拒的母性飢渴,他們充滿無力感。西裡爾曾經盡全力說服女伴墮胎,後來甚至要求她走出他的生活。但他們擁有共同的朋友,因此他總會聽到關於母子的消息。小保羅出生後,女方寄了照片給他。不願在法律上承認親生兒子的西裡爾這時感到相當無奈。“聽說她會帶著小孩跑趴到凌晨三點…我忍不住會想到那個可憐的小baby,他畢竟也是我的小孩。這個狀況也使我無法建立別的情感關係。我該怎們跟新認識的女人說這件事?告訴她們說我聽到女友懷孕就逃掉?這樣只會被認為是個混賬傢伙……。”
賽西兒前任情人提耶裡也曾經為這種問題傷透腦筋。頭兩年他只肯見女兒一次面,而且還只是出自“好奇”。後來賽西兒希望女兒認識同父異母的哥哥和姊姊,也就是提耶裡與元配的小孩。這時提耶裡心軟了。“我一想到小女孩沒有爸爸就覺得很自責。她現在五歲,會開始畫問號了。”提耶裡打算認這個孩子。
心理分析:現在的父親角色比以前更受重視,它的母性特質也日益加強。隨著這種演變,“意外獲子”的情況對男性而言越來越難承受。因此許多男人寧可當花花公子,對生兒育女敬而遠之。
為了與“意外懷孕”的女性情人保持法律責任上的距離,許多男性希望在孩子出生前簽訂契約,包括請律師預先擬訂不付贍養費的條款。在法國,有時夫妻或伴侶間也會簽署此種協議。例如卡羅琳的情人就請她簽了一些文件,其中提到男方對女方“意外懷孕”雖然負有共同責任,但不對女方保有小孩的決定負責,女方也不得對小孩或對其他人公開生父身份等等。但這類文件並沒有法律效力,無法提供任何法律上的保障。不過母親或成年兒女還是可以根據一些證明(電子郵件、簡訊、信函……)追蹤父親身份。每年法國有五千人申請執行這項法律程序,法官可以要求進行血液檢查或DNA檢驗。一旦父子或父女關係確認,父親有時會被要求負責孩子的一部份教育費用。
法文教師芬妮提出這項申請既不是為了金錢也不是為了報復,而是為了協助女兒有效建立自己的身份認同。“她需要能向學校裡的朋友說自己的父親是誰。我已經將實情告訴她,但我希望這個父女關係可以獲得正式認定。”有一段時間芬妮對感情生活不再期待,她忙於工作及家務,忙著照顧女兒,根本沒有時間尋找如意郎君,為女兒製造一個父親角色。“今天,社會標準已經全面調整,家庭大規模重組,沒有父親的小孩不再被視為私生子,”德帕瑟瓦這麼分析。“但一些與兒童領養有關的研究顯示,小孩還是有需要能對自己的身世有具體的瞭解。”畢竟小孩都會長大,總有一天他們會想知道父母當初為什麼做那樣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