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回顧「活在當下」的真正意思
(文/John Amodeo,譯/笨雞又笨蛋)
在我上大學的20世紀70年代,《活在當下》這本書讓我敬畏, 這本反主流文化聖經的作者是前哈佛大學心理學和精神學老師拉姆·戴斯。 銷售量超過200萬冊,對於那些對具化東方精神感興趣的西方來說,這是最基本的指導書籍之一,它影響了諸如史蒂芬·喬布斯和韋恩·戴爾等傑出人物。
正如標題所說,「活在當下」的精髓是說:如果活在頭腦中,而不是和活著的目前狀態關聯,我們就會錯失生活本身。因此我們需要通過靈修把我們帶回活靈活現的當下。但是,現在的靈修教學實際上卻是幫我們和更深層東西建立聯繫,或是鼓勵我們避開我們生命的人體框架。
在我獲得我的人際心理學博士學位的很多年前,我就已經感興趣於對靈修實踐和健康心理的界面。感興趣於這篇文章,我是為了探索一個和處理感情有關的活在當下的心理健康觀點。
明白地說:我是活在當下的大粉絲。正如拉比·席勒爾的著名的說法:如果不是現在,那是什麼時候?然而,作為一個從業35年的精神治療醫師來說,我觀察到很多人以一種脫離自己和當前時刻的方式追求精神生活。簡而言之,他們用靈性來逃避此刻出現的感受。在我的書《與火共舞》中,我解釋了精神教學如何誘導我們逃避或壓抑我們情感中的火焰,而不是巧妙地與其共舞。
我們如何以增深喜愛和促進靈性發展的方式處理消極情緒?我們能夠迎接生活的挑戰,以故意地和愛之火共舞 而不是試圖熄滅或掩埋它嗎?
靈性愛好者用來形容情感逃避的一個常用詞是:精神繞道。這個詞是心理學家約翰·威爾伍德創造的,用於反映用靈修作為否認或最小化不悅感受的傾向。冥思或靈修可以用作跳入一個沒有痛苦和不適的世界的一種嘗試。但是,活著也意味著經受各種各樣的人類情感,有時不愉快或艱難。
如果我們用靈修來最小化或避開人類情感,除了用精細的防禦機制的盔甲武裝我們外,我們一無所獲。面對恐懼或傷害,我們或許依靠靈修的信念:這些討厭的感受不應該分散我們靈修的注意力。不是真正的靈性清醒的人,這是指對我們人類的各種體驗保持清醒,我們或許堅守著成為靈性的人的自我形象:以高傲的人的姿態,不受低等情緒的打擾。我們可以堅持一個信念,即思想製造情感,降低靈性發展,來調整我們的思維過程,而不是勇敢的承認當下出現的任何情感-有他們友好的同處。
關注與通向擁抱情感的道路。
關注是20世紀60年代芝加哥大學的尤金·簡德林博士在研究中發展出來的一種方法。他的研究團隊發現,不管治療師用什麼方法,正在治療中客戶把他們的放在身體內部,參加到他們內心體驗的時刻。其實,這些自然的有才華的客戶是關注。他發展出來一種方法論,其他人學習這種自然的方式去參與內心體會。
專注是關注我們感受體驗的一種實踐。它提供一種平行於留意的流行實踐,意識到身體內的情感。 所謂的「關注態度」相似於愛就是善待自己的佛教實踐,以溫和、友好的方式迎接當下我們經受的任何事物。
將關注和留意編織在一起,以一種給我們經驗留出空間的方式,把定位我們在當下。無需緊貼或被震嚇到,我們和自己的情感培養了一種友好的關係。對我們情感的溫和的警覺,在過度地和情感一致(盲目地與其融合)及把他們推開之間打開了一條中間通道。不是調整我們到我應該怎麼樣,如何感受,或如何 行動的某些靈修模型,而是我們學會活在當下到底意味著什麼。讓我釋然的發現是:我不需要成為什麼特別的人,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我們要去,如果我們能給人性留下足夠的空間,那我們就能越來越舒服地滿足於當下。
本文經由笨雞又笨蛋翻譯,非商業轉載請註明譯者及來源心靈咖啡網,商業使用請郵件聯繫:qiancen of http://www.timetw.com
標籤:【活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