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口而出的抱歉,不是道歉
我(原文作者)經常說對不起。在我的大部分電子郵件中,必定以「sorry I haven』t written in X」開頭,而X可能會追溯到10年前,這樣寫能有效地消除長久不聯繫帶來的尷尬。在捷運上,當我的食物掉到別人的腳上時,我會道歉——甚至有時候別人的腳碰到我我也要道歉。這些都是我下意識的行為。
顯然,我是為了道歉而道歉。這讓我意識到如今道歉已經被用濫了。Payscale.com說:「過多的道歉會讓你的職業生涯處於抱歉狀態。」《商業週刊》總結道:「你說的抱歉越多,你的道歉就越沒意義;你的道歉越沒意義,你就越容易把抱歉說出口。」《時代》說:「道歉是另外一種稀釋我們責任的簡單方法,這種方法能軟化我們的所作所為,將我們的失誤偽裝成好事。」
也就是:
「儘管說了抱歉,但我仍不覺得有什麼可抱歉的」
抱歉有不同形式。一種是真誠的道歉——「不好意思,我不小心吃掉了你那條獲獎的錦鯉。」不過人們通常很少這樣真誠地道歉。第一,我們要做錯事。然後我們做的錯事要為人所知——作為人類,我們花了很多時間來掩蓋自己犯下的錯,隨著人類的進化,人類也越來越擅長掩蓋自己犯的錯。
另外一種是不叫道歉的道歉,這種道歉帶有諷刺意味,用一句話來比喻就是:「如果我冒犯了你,那麼我感到很抱歉,不過錦鯉真的是一種很醜的魚。」
第三種抱歉比較隨意——「抱歉,不過你能把剛剛的話再說一遍麼?」「不好意思,我遲到了。」「抱歉,不過錦鯉是什麼玩意兒?」我就是這麼道歉的,我知道這樣做的不只我一個。我們所有人都這樣做。但正是這類道歉帶有攻擊性。
但對於那些反感道歉的人來說,一旦他們意識到同一句「抱歉」可能有不同的意思,他們就會認為所有的道歉都是一個意思。這真讓人覺得冤枉。當我真誠地向人道歉時,並不會用隨意的態度道歉。
不過我在會議上遲到5分鐘或者不小心踩到了別人的鞋子,像這類事我的確沒有那麼抱歉。我道歉是因為我想表達「我理解對方的感受,而這種不好的感受正是我造成的,我應該為此感到抱歉」——但這個念頭並不強烈,歉意也不強烈,因為所有人都知道這些是小事。我知道踩到你會讓你不開心,但我也覺得車廂裡面那麼多人,你不一定會注意到這些。至於開會遲到,儘管我知道我沒到你們就開始開會了,我也知道我本可以翹掉這個會議,沒人會注意到我——但我還是表達了自己的歉意。
為什麼要表達這種可有可無的歉意,即使我並不真的感到有多抱歉?因為表達歉意,有好處啊!
心理學家稱之為「低成本的人際策略」——你有可能會因為我做的事情感到不舒服,那麼我用抱歉這兩個輕飄飄的詞就可以平息你的怒火,用以表明不論問題有多麼微不足道,我都能向你表達,「給你造成了不好的感受的人正是我,並且我真的能設身處地體會這種不好的感受」——非常主動地去體會和承擔對方的感受,這種謙卑的姿態和這份努力的態度,能夠消弭你我之間的硝煙。
抱歉是社會上的一劑潤滑油,它能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被迫需要更多地為自己的社會言論負責
語言學家John McWhorter認為,「like」、「totally」、「LOL」這些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用詞表明,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對別人的態度越來越敏感。他覺得人們能夠從這些詞語中知道別人的態度。
「sorry」這個詞同樣如此。
由於我們交流方式的改變,sorry在我們的日常交流中也變得普遍。有了群郵件和群討論之後,我們意識到不論觀眾多寡,我們必須經常站出來與人交流。其他人在看著我們,所以我們更需要對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言行負責。
人們總是需要為很多事情道歉。尤其是年輕人,需要對他人的感覺和私人領域有高度敏感性。當我們步入他人的私人領域時,我們更願意道歉——這一次同樣不是出於懺悔,而是出於同理心。
商界同樣如此。更優秀的人會取代你,為弱者準備的工作保障也是出於同理心。職場生涯就像一場大型的搖滾秀,Tina Turner和Mel Gibson都不會向他們殺死的花花公子們道歉。
我們不會像以前那樣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但現代人更有競爭性,對於有的人來說,道歉是弱者的標誌。不過不是所有人都這樣想,有些人認為如果我們把態度放好一點,我們就能輕鬆一點。在日常對話中多說一點抱歉是讓自己輕鬆的最好方式。如果有人因為你說了太多抱歉而認為你是弱者,由著他們去吧。你沒什麼可道歉的——除非別人知道你吃掉了他獲獎的錦鯉。
當你必須抱歉的時候,如何正確地抱歉?
煎蛋網友「臥槽我是噴子」說:
聽到「我都跟你說抱歉了,你還想怎麼樣」時,之所以很多人都會憤怒,是因為,我們要的其實不是道歉本身,而是充滿歉意的語氣。
供您參考。
(資料來源:themorningnews,原文作者:Clay Risen,譯者:桃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