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起門來看見自己,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 陽光心靈咖啡網

 

A-A+

關起門來看見自己,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2018年07月08日 人格心理學 暫無評論 閱讀 162 ℃ 次

過年回去探親,回來的路上母親忽然神色風雲突變,向我抱怨我不夠親近他們。可能是因為語氣比較急迫了點,我也一下子火氣上來,埋怨他們總是把我還當個孩子一樣對待。公眾場合下母親差點和我因此吵起來,如果吵起來想想都知道接下去就是一場對牛彈琴的戲碼。

我當然知道母親為什麼會突然憤怒,突然間的情緒爆發多半是因為之前許多在碰到相同問題的點上,一次次地壓抑自己的情緒後演變成的一發不可收拾的結果。母親在過年回去探親的時候,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都與自己的母親頗為親熱,相談甚歡。只有我似乎顯得相對獨立,戴上耳機,捧著書,一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模樣。心理上的落差感瞬間形成,不像在家裡只有我們三口人,在親戚家時時刻刻都要同別人呆在一起,所以情緒一次次地被相同的場景誘發,最終導致在回家的火車上一時間全面爆發。

同樣我也將自己的情緒反應過程看得很清晰,過年探親勢必會碰到一大家子裡的三姑六婆,大家一起吃飯、娛樂,會以集體的形式一起完成許多事情。但在這其中,母親始終不改她一貫喜歡命令我的口吻與我「溝通」。在家裡再怎樣命令也只是親密家人之間的事情,但若是在並不相熟的親戚或者陌生人面前如此,難免會有所難堪。在一次次地壓抑自己不滿情緒之後,順著母親的「導火線」就順勢噴發了。

照常理來說,相互的傾訴,不論是激烈的還是溫和的,都或多或少地有助於彼此之間關係的拉近,對理解對方的真實想法有顯而易見的作用。但我們錯在雙方用完全搭不著邊的兩個問題來相互攻擊對方,本來就不想幹的兩個問題根本不可能解決同一個矛盾。所以我冷靜的對母親說,有的時候我們對對方的不滿和不順眼實則是源於自己的過錯。

精神分析中有一條法則,稱為投射。我對其含義理解是,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和他所做的行為表現出不滿、厭惡、排斥的情緒時,並不是因為別人真的不夠好,而多半是他的行為觸動到你很在意的東西,可能是你也曾經做過同樣的事情,或者是你曾經很想做同樣的事情,但迫於一些壓力和現實的不允許你沒有去完成。所以你看,其實問題並不出在別人身上,而是自身的問題沒有得到處理的結果。

父母覺得我不怎麼親近他們,是因為自己表現的不那麼讓人想親近。其根源或許可以追溯到孩童時期,我每次發表自己的觀點,或是想要向他們吐露心聲的時候,他們多半沒有仔細傾聽,也很少表示理解和認同。而我認為他們總是把一把年紀的我看成是一個孩子,是因為我渴望獲得平等和成熟的人際相處模式,不願意成天被當做是「下級」來對待。

所以如果這場爭吵要想得到良好的終結,作為父母應該思考的不是為什麼我總是不願親近他們,而是應該反思自己做了什麼行為讓我無法接近。沒有一個孩子是不願意親近自己的父母的,但若是在試圖建立信任、依靠和理解的過程中遇到了阻隔和創傷,就會採用相應的防禦機制來疏離,已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而我更多的不應該想為什麼父母總改不了把我當孩子樣對待的習慣,而應該考慮也許還有一些行為和反應在他們眼裡仍然是個孩子的模樣,不成熟、不理性。當父母看到自己孩子的所言所為都是一個與他們無異的成年人後,自然就會意識到孩子的成長,不再將孩子歸為「需要自己來安排」的人群了。

當我們都將目光轉向了自己,關起門來觀察自己的一舉一動。將對方變成自己的一面鏡子,通過鏡子裡他人的反應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反思自己的行為,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時,矛盾就會自然而然地化解了。語畢,母親沉默,但我能感覺到這是一場有質量的溝通。

版權聲明:本文系心靈咖啡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標籤:【情緒】【自我】【投射】【行為】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