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注定是要失去的東西,那麼最好還是不要去經歷? | 陽光心靈咖啡網

 

A-A+

如果注定是要失去的東西,那麼最好還是不要去經歷?

2018年06月29日 人格心理學 暫無評論 閱讀 40 ℃ 次

在童年記憶中,最開心的事就是能收到好多壓歲錢,爺爺奶奶叔叔阿姨……總之親戚們給的壓歲錢拿在手上足足有一摞。可這些錢還沒被捂熱,就會被家長巧立名目地收走(「媽媽替你保管哦!」)。壓歲錢這一來一去,你感覺大過年的特別不痛快,「早知道要收走的話,還不如不要呢」。然後,為了安撫受傷的你,爸爸又許諾明天帶你去遊樂場玩。可到了第二天,爸爸因為臨時有事而沒有履行諾言。你感到無比痛苦,幼小的你流下了委屈的淚水。

事實上,壓歲錢一來一去,你並沒有損失什麼,但為什麼你會比沒收到壓歲錢時還要不開心呢?面對許諾,為什麼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呢?

損失厭惡:丟錢比贏錢帶來的心理影響更大


在回答之間,我們先來玩一個遊戲:

遊戲中,你有50%的概率贏100元,還有50%的概率輸100元。請問你願意參加這個遊戲嗎?

如果你拒絕參加,那麼你和大部分人的選擇是一樣的。作為行為經濟學開創者的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維爾斯基(Amos Tversky)教授,通過研究這一遊戲,在1979年的論文中提出了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這一概念。人們討厭損失,由損失引發的負效用,要大於由等量收益引發的正效用,這意味著損失的心理價值要大於收益的心理價值。

我們為什麼會拒絕上面的遊戲呢?因為輸贏的概率都是50%,而輸100元的痛苦程度要大於贏100元的開心程度。也就是說,這個遊戲的預期效用是負數,所以我們拒絕了它。

試著問自己一個問題:想要平衡可能損失的100元,你需要得到最少多少元的收益呢?卡尼曼在之後的研究中發現,大部分人的答案是約200元,也就是損失的2倍。這個倍數也被定義為損失厭惡係數。還有幾個實驗也對這個係數做過估計,它們大多落在1.5-2.5之間。這意味著,損失在心理中所佔的權重約是收益的2倍。

所以回到開頭收壓歲錢那個情景中。收到壓歲錢固然是一件開心的事,可之後失去等量的壓歲錢,其造成的痛苦是收到它時帶來的快樂的2倍。因此得而復失,比乾脆不得還痛苦。在面對一個許諾時,你種下了一個希望,可之後希望破滅帶來的痛苦,與之前的開心程度相比要翻一番,這也就暗合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當然失望並不會隨著「希望」不斷增大而變得無限大,因為損失厭惡遵循敏感度遞減(diminishing sensitivity)規律——隨著收益或損失數額的增加,其每單位數額帶來的正效用或負效用卻在減少。換句話說,收益10元和收益100元之間的差別,要大於收益1000元和收益1090元之間的差別,反之亦然。這在價值函數上也有所反應——無論是收益函數還是損失函數,其曲線均趨於平緩,曲線末端區域的增長率要小於曲線頂端。

價值函數——收益、損失和心理價值之間的關係。在價值函數上,收益為凹函數,損失為凸函數,且損失函數比收益函數更加陡峭,這意味著每一單位的損失對應著的心理價值要大於收益。而且,無論是收益函數還是損失函數,其曲線均趨於平緩,這就是所謂的敏感度遞減規律。

在言語中強調損失,更容易說服他人


不僅是個人幸福會受到損失厭惡的調節,它還影響了人命攸關的醫療問題。

想像一下你是衛生部長,此刻正在為一場即將爆發的疫情做準備,這場疫情將會導致600人喪生。如何與這場疫情作鬥爭,這裡有兩套方案:

?方案A:如果實施這個方案,能夠挽救200人的性命,請問你會實施嗎?

?方案B:如果實施這個方案,400人會因救治不當死亡,請問你會實施嗎?

當單獨給出方案A或方案B時,願意採納方案A的人要遠多於願意採納方案B的人。很明顯,兩種方案在邏輯上是等價的,但人們卻偏愛方案A。這是因為方案A是一種收益的語境,而方案B是一種損失的語境。出於損失厭惡,人們在心理上就會排斥方案B。

還有研究發現,損失厭惡影響到了內科醫生對肺癌治療的決策。當治療效果是以病人的存活率表述時(比如說,病人有68%的概率多活一年),75%的醫生願意選擇手術而不是放療;而以死亡率表述時(比如說,一年之後死亡的概率為32%),只有58%的醫生做出同一選擇。僅僅是這些措辭上的變化,就足以讓衛生部長和醫生們做出截然不同的決策,可見損失厭惡的威力不容小覷。

如果醫院想讓女性積極參與乳腺癌自查,他們可以巧妙地用損失厭惡來達到目的。以損失為語境的傳單「假如你不每年接受檢查,你患乳腺癌的概率將上升40%」,要比以獲得為語境的傳單「請每年接受檢查,這樣你患乳腺癌的概率將下降60%」更能吸引女性參與自查。

這告訴我們,當你想說服某人時,不要用可能的收益作為論據,而代之以可能造成的損失。比如想勸室友去上課,你不要說「去上課,老師會劃考試重點」,而應該威脅他「不去上課,你就會錯過考試重點」。

4個竅門,幫你提高幸福水平


最後,根據損失厭惡和敏感性遞減這兩個原則,行為經濟學家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向我們介紹了提高幸福水平的4個小竅門,塞勒稱其為享樂主義編輯規則。

1.兩筆盈利應分開。兩筆小盈利帶來的幸福度總和,要大於一筆大盈利帶來的幸福度。過年想送朋友一盒茶葉和一箱水果,最好分兩次送,年前送一件禮物,年後再送一件禮物。這會比一次送兩件禮物,產生的心理價值高。

2.兩筆損失應整合。一筆大損失帶來的痛苦,要小於兩筆小損失帶來的痛苦的總和。採購年貨的時候,錢最好一次花完,不要今天花100,明天花100。收班費的時候最好一次性收齊,不要這個月收30,下個月收30。

3.大得小失應整合。一個大的好消息和一個小的壞消息應該一起告訴別人,這樣壞消息帶來的痛苦,會被好消息帶來的幸福沖淡。過年加班,企業應該將加班3天和發5000元加班費這兩個消息同時告訴員工。如果先讓員工加班3天,再通知有5000元的加班費,感覺肯定不可同日而語。

4.小得大失應具體分析。面對不同的收益或損失時,人們需要對它們進行心理賬戶上的分開和整合。如果小得大失的懸殊很大,那麼應該分開——在路上丟了100元,你很傷心,但如果這時候你掏出手機搶到了一個5元的壓歲錢,這淡淡的喜悅能沖淡一些丟錢的痛苦;而如果小得大失的懸殊不大,那麼應該整合——丟了60元之後又撿到50元,你可以安慰自己只丟了10元,這樣就能在心理上把損失從60元降到10元,也就顯著減輕了因丟錢帶來的痛苦。

早在1759年,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就在其著作《道德情操論》中提到過一個有趣的現象:狀況由好變壞時,人們所承受的痛苦要比由壞變好時所體驗到的歡樂多,並認為這種現象具有普遍性。可見損失厭惡就潛伏在你我的生活中。所以,如果注定是要失去的東西,那麼你最好不要去經歷。

(資料來源:果殼網;文:我的名字叫Sharken)(閱讀更多心理學文章請進入「心理學人」?——心理學圈子裡的人都在這裡!)

標籤:【壓歲錢】【損失厭惡】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