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哭」這是因為我們誤解了眼淚
一般人都知道,流淚,意味著一個人的內心正在感受痛苦,所以,當我們看到災區群眾那無助、痛苦、流淚的表情時,我們的心也十分沉痛,不少人跟著流下了眼淚。在救援過程中,看到災民流淚,我們也會流淚——因為我們要面對災民的痛苦,同時也要面對自己內心被激發出來的痛苦。此時,我們會怎麼做呢?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告訴災民:「不要哭!」
「不要哭」這三個字是什麼意思呢?細想起來有著多重含義。
■流淚=脆弱;不哭=堅強
分析:中國人似乎把堅強看得更重要。流淚被認為是一種不太好的心理品質——流淚意味著軟弱、妥協和放棄。當我們流淚的時候,我們的潛台詞是:「我再也忍受不了了」、「我再也堅持不住了」、「我不行了,我要放棄了」、「我對此已經無能為力了」。而我們要求對方不要哭,其潛台詞是:「你要挺住!你要堅強!你不要妥協和放棄!」在中國文化中,眼淚要服從於堅強的心理品質,「不要哭」這三個字暗含著對於眼淚的價值觀念和評判。因此,反過來,我們也會以眼淚為指標,去測量一個人是否堅強——當我們看到別人停止流淚的時候,通常我們會認為,這代表他變得堅強了。
■流淚=痛苦;不哭=不痛苦
分析:中國人不大喜歡直率地表達情緒,尤其是消極情緒。而流淚則是一種最直接的痛苦情緒的流露。當我們流淚時,我們的潛台詞是:「我為這樣的喪失感到痛苦之極」、「我無法面對這個殘酷的現實」。而當我們要求對方不要哭,其潛台詞是:「不要痛苦,你要面對現實!」「不要在人前流淚,你應該把痛苦埋藏在心裡。」中國文化中素有「喜怒不形於色」的價值觀,所以用流淚這樣直接的方式來露骨地表達痛苦情緒,當然也是不被鼓勵的。而由於流淚是最直接的情緒表達,因此反過來,我們也會以眼淚為指標,去判斷一個人的情緒。這屬於一般大眾的心理常識。
■流淚=抱怨、訴求;不哭=被撫慰、被滿足
分析:中國文化推崇慈悲、責任和利他,因此,以他人的福利為己任潛移默化地植根於中國人的心中。當我們看到別人流淚,我們會認為,他是因為匱乏而感到無助,他是在向我們訴求。於是我們會產生同情和憐憫,從而願意慷慨相助,但我們又知道,自己的給予其實是有限的,於是便會產生衝突和焦慮;與此同時,我們也很容易因為自己沒有能力使之幸福和快樂起來而感到愧疚和自責(自我攻擊)。所以,我們會要求對方停止哭泣,其潛台詞是:「我擔負不起你所需要的那些責任,你要自己負責任,你放過我吧。」而當對方停止哭泣的時候,我們就會下意識地感到自己終於使對方得到了撫慰,而我們自己的內疚感和責任感也可以隨之減少。
■為什麼不要哭?
由此可見,看到別人流淚,經常也會給我們帶來痛苦和焦慮。如果你流淚,我就看到了你流淚——當我看到你流淚,我的心就會跟著你一起痛苦——我不想讓我這樣痛苦,所以,我就不想讓你這樣痛苦——因此,我會告訴你「不要哭」。這其實是我們沒有勇氣面對自己內心的痛苦,企圖壓抑和排斥自己內心焦慮,所以,我們不允許自己流淚,也就不想讓別人流淚。
■控制眼淚的價值傾向
以上只是關於流淚的一些主要涵義,其它還有很多也都和文化相關。比如,眼淚還有一個被界定為「積極的」功能——表達感動、激動和喜悅之情,如「熱淚盈眶」、「喜極而泣」。由於人們面對這樣的眼淚會同樣產生積極的感受,因此,人們通常不會予以制止。由此,「眼淚」的「共情」功能足見一斑。這些在這裡我不再一一細談。
值得一提的是,流淚,本來是伴隨痛苦情緒的生理反應,是最自然的心理生理活動。而「不要哭」這句話,則意味著一般人會認為流淚是引起痛苦情緒的原因而非結果,即,只要你控制住自己不流淚了,你就能不再痛苦了。這雖然表達了我們的一個良好願望,卻違背了心理學的原理。事實上,痛苦和流淚不是因果關係。即便是,也應該是「痛苦是因,流淚是果」,而非相反。
如此來看,我們的文化中似乎有一種價值傾向,即,總是想要我們的臉表現得陽光燦爛,而不想讓我們這張臉表現得痛苦不堪。我們不要眼淚,我們一定要控制住我們的眼淚——無論內心多麼痛苦,都不能讓自己的眼淚在別人面前流出來;無論內心多麼痛苦,最多也只能是一個人「向隅而泣」!
痛苦情緒,是人性的自然表現;流淚,是痛苦時的自然生理反應。我們對於眼淚的態度,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國人對於人性的態度。對於眼淚的排斥,從大處來說,也可以折射出我們對於自然人性的壓抑和排斥。(文/叢中)
標籤:【眼淚】、【哭泣】、【痛苦】、【情緒】、【控制】、【價值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