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誰流淚為誰傷悲
親近的人去世,總是留下無盡的傷悲。即便時日已久,提及往事,仍然讓人情不自禁,淚流滿面。
悲痛、哀傷,都緣於失去。失去即意味著,曾經擁有的美好的東西,不能再繼續擁有了。失去,總是讓人感覺到遺憾,可惜,惋惜等,而更為深層的感受,則是由於失去而帶來的欠缺感,不足感。
「回憶起父母生前,對我是那樣的疼愛,每次回家,都給我做好吃的」。伴隨著這話而流出的悲傷的眼淚,表達的是對曾經擁有過的愛的懷念。言外之意,即以後再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了。
「兩歲時,父母就把我送人了」。伴隨這話而流出的眼淚,表達的是對於愛的渴望,因為分離而喪失,讓人難過,讓人傷痛。這眼淚中還有幾多辛酸,即失去了父母的呵護之後,成長的歷程,是那麼地艱辛、孤苦。
「媽媽生前,就不太喜歡我。」這句話的眼淚背後,是遺憾還是怨恨?也許母愛,那一樣美好的東西,根本未曾被接收到未曾被擁有過。對於母親的離去,難過的是那種未曾的得到與遺憾。
悲傷,其實是對於失去或者將要失去的難過。是緣由個人的願望不能被滿足,或者即將受到威脅。受到了威脅而害怕失去,觸動的是內在的不安全感。換而言之,我們的悲傷,不是為了那個即將或者已經離去的人,而是為了自己的「失去」,我們在為自己悲傷和難過。
我們不願意親人離去,是由於害怕沒有他們,我們就再也得不到愛,願望得不到滿足了。與其說是不願意親人離去,不如說是不願意因失去親人,我們要面臨無法從親人那裡再得到滿足的感覺了。
因此,所有的悲傷、傷痛、難過等等,只是我們自己的一種感受。在於自己的需求或願望不能得到滿足。只不過,它是由於新人的離去而引發的。但就悲傷這一感受本身,它仍然是屬於我們自己,目的也是為自己。
那麼,我們要學會為自己負責。
我們需要將悲傷或難過的感受,跟我們去世的親人分離開來。我們必須從那種「不情願」之中,脫離出來,將自己跟親人分離開來。之所以要把自己的感受跟親人分離,是因為我們需要對自己的感受負責,而不是讓已經死去的親人,再繼續為我們負責下去。
分離,意味著獨立和承擔責任。親人,已經逝去。我們必須獨自承擔起那些屬於自己的責任。我們的獨立和責任意識,需要自此而更加壯大。對於親人最好的回報,莫過於自己的獨立。這樣,我們就不會再抓住親人們不放,會讓親人得到安息。
擦乾眼淚吧,親人雖然不能夠再被依靠,但他們已經留給我們諸多的資源,足可以讓我們繼續活下去。我們可以有很多其它的依靠,來肩負起自己的責任。至少,我們現在還活著。活著,就意味著擁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資源。我們可以做很多需要做的事情。
那麼,我們可以自己來滿足自己的願望嗎?比如說,我們可以自己享受美食,而不是懷念父母曾經的給予。那食物的味道是一樣的,不一樣的可能只是心情。比如說那種愛與被愛。父母活著的時候,總是把自己的心事說給他們聽,那種親切感,多麼溫暖。而他們離去了,自此,你可以更多地理解自己,陪伴自己,學會跟自己溝通,與自己和諧。你可以活得很自在。如果這樣,我們便逐漸學會獨立了,父母會九泉之下得到安寧。
分離,是人生永恆的主題。沒有人能夠呵護我們一輩子,除了自己。所以,我們自己要一定活得更好。
我們只有把關注點投向自己,生活才能更有味道。從悲傷中走出來的途徑,就是分離、獨立、負責。
版權聲明:本文系心靈咖啡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標籤:【分離】、【悲傷】、【滿足】、【傷痛】、【獨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