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害怕去人多的地方呢?
29 歲的洛洛承認:“噪音、擁擠和混亂都讓我透不過氣來!我更喜歡一個人安靜地呆著。”不過,洛洛也意識到自己因此失去了不少與人交往和獲得財富的機會。
身處人群中就會感到不適,甚至焦躁不安,是什麼原因讓一個人產生這樣的體驗,並因此害怕去人多的地方呢?
■ 危險無處不在
“這還用說嗎?昆明恐怖分子襲擊事件就是最好的案例,人多太危險啦!”外企白領慧慧一改平時的嘻哈風格,一本正經地說。置身人群中會讓人有危機感,精神分析師阿蘭·布拉科尼耶認為,這是一種源自祖先的恐懼,即我們永遠都無法預知陌生人會對我們做什麼。在危險面前,在適者生存的競爭中,他們到底是敵是友?
的確,在人群中,傷害、恐慌和推搡都有可能發生,但相對比較罕見,可是有些人在人群之中一心只想著這些。在心理咨詢師張沛超博士看來,人多的場景可能會引起對於內心家庭的一種投射。“當一個家庭沒有邊界時,那麼家庭作為最初的群體對他/她而言就是有威脅性的。人多的地方對一些人來說具有一種侵入性,存在潛在的威脅,因此會讓他們感覺到不安。”
也有一些人擔心在人多的地方,一旦出現緊急情況時既難以逃脫也無法獲救。就像外企白領孫萌說自己不願意去人多的地方,是因為她曾親歷了北京的元宵節踩踏事件。精神病醫生弗雷德裡克·夏佩爾認為,一些人不願意去人多的地方除了源自某種創傷,比如死亡或車禍,還可能源自安全感的缺乏。“要麼是因為父母很放縱,總是令人不安;要麼是因為父母到處都看到危險,並將自己的不安全感傳遞給了孩子。”
■ 擔心失去自我
安全感缺失在有的人身上感受明顯,有的人則不盡然。培訓經理Susan 身處人流中並不擔心自身的安全,而是“在一些聚會中,我只是看不慣一些人總是隨大流,也不願意被他們帶著走。”張沛超博士認為,一些人不願意去人多的地方,其實害怕的是那種地方給自己帶來某種不悅的心理感受。“比如有些人感覺在人多的地方要被迫地迎合他人,也就失去了自己。原因可能是,曾經和家人聚集在一起時都不是在做自己,都是迎合他人的模式。”
對此,法國的社會學者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一書中有非常精闢的解讀:“無論是誰,也不管他/她的生活方式、職業、性格和智力有多麼不同,一旦他/她進入到一個有著集體心理的群體中,就容易被集體心理的行為特徵所左右。群體中的個人不再是他/她自己,他/她變成了一個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於是,為了避免隨波逐流,保持自我,一些人就會有意識屏蔽人多的地方。
■ 在意他人目光
到底自己是為什麼發怵去人多的地方呢?綠蘿在沉默一段時間後坦言:“因為身體缺陷,曾經遭到小夥伴的嘲笑和男友的拋棄。在人多的地方,我肯定所有人都會盯著我身材的缺陷,內心的自卑會讓肌肉變得僵硬,連走路都變得很不自然。”
童年的創傷的確會深深地影響我們的行為。比如一些人從小受到必須謹小慎微的教育——“千萬不要太引人注目”;一些人則受到父母對外面世界極端懷疑的影響;還有一些人伴隨著某個家庭秘密長大。布拉科尼耶強調說:“別人的目光是一種威脅,因為他們可能發現這個秘密。”這種潛意識的恐懼還經常出現在那些遭到別人支配和控制的人身上。在長大的過程中,他們沉浸在對別人形象的幻想之中,將別人視為無所不能的人,而且相信別人會發現自己的弱點,從而排斥自己。
■ 害怕孤獨
也有一些人害怕去人多的地方,是因為身處人群中反而會加劇內心的孤獨感。就像日本的哲學家三木清所說:“孤獨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個人裡面而在許多人中間。”
這種感受是對得到承認的強烈需要的回應,“他們需要被人友善地看待,需要得到別人的支持和信任……通常這種人在童年得到了非常多的關愛,有些人對此始終很懷念;或者相反,當年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因而對此非常渴望。”認知和行為療法專家讓- 呂克·埃梅裡補充說:“ 這些人習慣了處於熟悉的關係之中,習慣了與熟悉的人進行對話,所以面對很多陌生人會讓他們感到極度絕望。”因為人多反而會提醒自己是沒人關愛的。
方法論:將自我防衛策略多樣化
“我受不了人多”。如果真面臨這樣的困境怎麼辦呢?這裡也有一些小方法要和大家分享——
1. 建立覺察: 當人多的時候,去體驗下究竟是什麼樣的不適?自己的內心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看看自己到底恐懼的是什麼。
2. 回到現實:做壞的設想並非意味著壞事一定會發生。培養相對看問題的能力,首先看看自己周圍:是否有直接的威脅?如果真的出現危險,有沒有逃生的出路?周圍人的行為方式是怎樣的?他們是否安靜,是否在微笑?這種退一步看問題的方式可以讓人回到現實,而不為導致各種幻想的未來困惑。
3. 傾聽自己的感受:關注自身生理反應的重要性。比如,兩腿發軟是焦慮的正常反應,為了做好逃跑和戰鬥的準備,我們大腿的血管會因充血而膨脹。我們以為大腿無法帶我們脫離危險,其實它們已經做好了準備。此時也可以緩慢地呼吸,因為過度地換氣會造成視覺上的障礙,有可能被某些焦慮者錯誤理解。
4. 將自我防衛策略多樣化:迴避擠滿人的場所或自省。每個人都有面對人群時進行自我保護的優先策略。比如與朋友談談或一笑了之,預先設想以減少不確定性:想像自己走進了人群,想像事態如何演變以及如何擺脫,體驗其他應對困境的方式有助於衡量自身內在能量的廣度。
寫在後面:
不過,並非所有不願意去人多的地方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原因。無論一個人喜歡去人少的地方,還是人多的地方,都是正常的選擇。就像有的人愛逛廟會,有的人愛漫步大理一樣。只要沒有分別心,那就自在地享受陽春白雪或者與民同樂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