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進化有關的恐懼 | 陽光心靈咖啡網

 

A-A+

與進化有關的恐懼

2017年04月28日 人格心理學 暫無評論 閱讀 58 ℃ 次

恐懼真是種奇妙的感覺,老鼠、昆蟲、廣場和電梯都能讓一些人恐懼得不能自制,但打著恐怖噱頭的B級片上映時,影院卻總會坐滿主動接受恐懼洗禮的觀眾。

恐懼自何而來,它的生理基礎是什麼,到目前,人們只是瞭解些許皮毛。很多研究者認為恐懼感之所以根深蒂固,可能與進化有關。

前不久,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戴維·拉基森教授在嬰兒身上進行的試驗似乎就說明了這一點。他的試驗對象是一些11個月大的男嬰和女嬰。研究開始前,他首先將蜘蛛圖片與恐懼表情圖片放在一起展示給孩子們看,這是為了在他們心中建立蜘蛛與恐懼的聯繫。而後,拉基森展示了另外兩組照片,一組包含了蜘蛛和歡快表情,一組則是鮮花與恐懼表情。

結果發現,男嬰注視兩組照片的時間均等,而女嬰明顯更加關注第一組照片。這意味著男嬰並不認為蜘蛛與恐懼有什麼聯繫,而女嬰則相反,她們能夠迅速建立這類聯繫,認為蜘蛛就是恐懼的代名詞。事實上,在更廣泛人群中進行的調查也印證了這一點——據統計,約有5.5%的成年人和兒童怕蛇,3.5%的人害怕蜘蛛。懼怕蜘蛛、蛇和其他危險動物的女性比男性要多4倍。

面對這樣的兩性差異,拉基森解釋說,這表明女性能夠更快地產生對危險動物的恐懼感。由於女性的生育窗口較男性短很多,而且在史前社會,一名男性可與多名女性生育子女。這意味著承擔照顧幼兒任務的女性擁有自己子女的數量較男性少,一旦受累於危險動物的攻擊,幼兒就不會有人照顧,後者的命運幾乎就是九死一生。而男性承擔了養家餬口的重任,在叢林法則統治下,他們除了努力克服恐懼感外,別無選擇。

作為感覺的一種,恐懼自然與大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現在已經可以確定,大腦中的杏仁核是控制恐懼的神經中樞。在這個控制中樞裡,美國愛荷華大學的神經科學家約翰·溫米與其同事揭開了為什麼窒息總與恐懼同步而至的秘密。

他們發現在小鼠的杏仁核處,有一個名為ASIC1a基因表達量很高。當正常小鼠突然闖進二氧化碳濃度很高的鼠籠中後,會被突然而至的窒息感嚇得呆住不動,但缺失該基因的小鼠卻對這樣的環境沒有絲毫的恐懼感。不過,當科學家將一種能夠表達ASIC1a基因的病毒注射到缺陷小鼠的杏仁核處後,它們對窒息的恐懼感又回來了。

在另外一個實驗中,溫米還有一個意外的發現。正常小鼠在高濃度的二氧化碳環境下,杏仁核處的pH值會下降,也就是稍稍有些變酸。原來,吸入的二氧化碳會促使大腦中杏仁酸的水平上升,從而激活了ASIC1a基因並表現出恐懼。而後溫米又向這裡注射了一些碳酸氫鈉溶液(就是人們平時發面用的小蘇打,其水溶液呈鹼性)來中和這種酸性,並抑制了pH值的下降,小鼠的行為頓時發生了巨大變化:它們也能“無畏”地面對窒息的環境了。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精神科醫生理查德·多克提到,迄今為止,儘管已經探索多年,但焦慮症與基因之間有何聯繫,人們仍舊一無所知。他認為,這項研究真的很有價值。至少從小鼠身上看,ASIC1a可能將會成為人們對付焦慮症的一個新靶點。

心靈咖啡觀點:

進化心理學的觸角伸展到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人類普遍的情感機制。進化心理學家們相信特定的情感如嫉妒、恐懼、憤怒、悲傷、移情等是普遍的,它們在種系發生史上是適應的,可以用來解決特定的適應問題。

不過強調人類生活被我們的進化歷史所支配的觀點,可能大大低估了文化的作用。進化心理學家基本上運用“倒轉運作”的方法——對現在人類的心理偏好或特點做出觀察,然後與更新世的進化背景聯繫起來,分析這些心理特徵在當時可能具有的適應性優勢,最終用自然選擇進化論的觀點構築起對人類心理的解釋。由此得到的結論很可能會落入推測的陷阱中。

達爾文的進化論並非事實。它只是一個猜想和假說。瞭解這一點,至關重要!

標籤:【焦慮症】【杏仁核】【神經中樞】【兩性差異】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