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自責,收穫快樂 | 陽光心靈咖啡網

 

A-A+

克服自責,收穫快樂

2017年01月06日 人格心理學 暫無評論 閱讀 187 ℃ 次

一位內科醫生每次給新病人看病時腦子裡就會響起一個刺耳的聲音:我要是診斷錯了該怎麼辦?我是個蹩腳的醫生。當初我是怎麼混進醫學院的?
    一位高管失業了,雖然此前有過25年的輝煌職業生涯,他還是不斷地告訴自己:我是個失敗者。我沒法贍養家人,以後也都不能夠了。
    一位知名學者接到了歐巴馬政府請他出山擔任某個高級職務的邀請,他的第一反應卻是:他們肯定是搞錯了。
    如果這些真實的事例對你來說感覺非常地熟悉,那麼你的頭腦裡可能也有那麼一個嚴厲的聲音在迴盪。心理學家稱,很多病人都備受苛刻的自我懷疑的折磨──包括一些非常成功的人士,他們認為這正是自己成功的秘訣。

自責引發的心理和生理問題不可忽視


自我懷疑的確能在清晨把你從床上喚起,敦促你快馬加鞭地幹活,盡快去完成手頭那本書、那支曲子或是那項發明。
    不過對於成功的渴求也許會為嚴苛的評判及無休止的恐懼所阻撓。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的臨床心理學家丹尼爾•F•賽德曼說:“這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他說,有些病例中,“病人也許會很有成就,但是他們內心卻非常地痛苦。”
    無休止的自我懷疑通常會帶來沮喪和焦慮,甚至會導致抑鬱症。在《綜合精神病學》雜誌最近針對107名病人開展的一項研究中,蒙特利爾猶太總醫院的戴維•M.•敦克利及其同事發現,那些有自我批評傾向的人在四年後最容易產生抑鬱症及人際交往障礙,即便他們一開始時並不抑鬱。
    自我批評也是導致進食失調、自殘、軀體變形障礙症──即想像自己的身體有缺陷──的因素。紐約美國認知療法協會會長、精神病專家羅伯特•L•利亞說:“我們對於物質成功及外貌的期望不斷膨脹,已經變得完全不切實際了。”

自責心態如何形成?


幾乎每個人小時候,都會因為做錯事而被父母責怪。但有時,父母責怪孩子時沒有把事和人分開,比如他們會說:“你又把花瓶給摔碎了,你真是個壞孩子!”這樣,孩子就會把事情與自己的價值聯繫起來,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情,就不再有價值。也有的父母並沒有這樣講,但孩子會很敏感,能夠感覺到自己所做的事給別人造成的傷害,於是開始自責。當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就會特別希望自己做的每件事情都沒有瑕疵。

很多人在幼年時期便有了自我批評的傾向,之後這個聲音便常伴他們左右,成了他們性格的一個部分。心理學家稱,兒童,尤其是那些有抑鬱傾向遺傳的兒童,可能會自己承擔並誇大父母、同輩或社會對自己的期望。有一個理論認為,自我批評其實就是沖自身發洩怒氣,這類人內心充滿了敵對情緒,但是太過憂慮、太沒有安全感,不敢把這種情緒發洩出來。其他一些理論則認為,那些責備自己的人是在表達自己的負罪感或羞辱感,或者是下意識裡保護自己免遭他人的責備:你不能再來責備我了,我自己已經責備過自己了,用的詞比你還要嚴厲呢。   

尚不清楚女性是否比男性更多地自責──或者說更傾向於談論這個話題。哥倫比亞大學性別區分醫學合作研究協會創始人、內科醫師瑪麗安•J.雷加托說:“男性的問題在於,我們無法得知他們的真實想法,他們被訓練得不會承認自己心存不安或是情感的傷痛。”不過她經常看到備受“我是個騙子”綜合症困擾的男士。

雷加托醫生說:“他們努力去追求成功,等到真的成功了,他們又畏懼了。他們覺得同事和俱樂部同伴會發現自己只是裝腔作勢而已。”她補充道,這種現象在那種成功突如其來的人身上尤為普遍。“哪怕只是告訴他們,抱這種想法的不只是他一個人,就能讓他們感到異常輕鬆。”

標籤:【自責】【焦慮】【認知】【成功】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