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越來越重口味
不談生死不夠深刻,尺度不大不顯個性,不愛BL沒有魅力,工作越累越過癮,熬夜越久越痛快,劇情越虐越感人……“要麼趕緊死,要麼精彩地活”“再不瘋狂你就老啦!”廣告裡的速效、成功學裡的口號都在崇尚“讓小清新去死,讓重口味飛吧”的理念。但其實,我們真的那麼需要重口味嗎?
名詞解釋
重口味
原意是指大多正常人無法接受或感到厭惡的事物,而有此類嗜好的人可被統稱為重口味。例如帶有虐待、同性戀、大小便或其他污淫物的影片就可以稱為“重口味電影”。心理上的重口味狹義上指的是對人們普遍接受不了的事物抱有興趣,廣義上還包括人們對事物表現出超過正常範圍的追求。
你的重口味依賴症指數是多少?
段子看得越來越多,能逗笑你的越來越少
越是毀三觀,越是碎節操的東西越覺得有意思
尼瑪、我擦、shit等髒話已經演變成某種語氣助詞
喜歡用“腐女(男)”“大尺度”標榜自己
喜歡的電影電視劇,要麼虐要麼腐
不加班不熬夜覺得自己沒努力,越自虐越有存在感
與人聊天,不談生死覺得不夠深刻,不起爭執不顯個性
出去玩,一定要夠瘋,一定要熬通宵才覺得有意思
工作內容一定要高風險、高難度才覺得有做的必要
連吃藥都覺得要多吃幾顆才有效
不符合(0分)、不確定(1分)、比較符合(2分)、非常符合(3分),低於5分請鼓掌,你還是出重口味而不染的小清新,高於10分請注意,你可能已經重口味中毒啦!
1型 自我宣洩型
重口味解讀:你並非生來就愛重口味,只是若沒有它來調劑,可能早就嘗不出生活的滋味了。和大多數飽受都市生活折磨的人一樣,你的“重口味”是一個出口,用以排遣平日積蓄的壓力以及無處釋放的負面情緒。
小清新建議:生活怎能沒有調味劑,偶爾重口味那是給生活加點料。但是要弄清楚,你是享受這點料讓你全身心投入忘掉煩惱的過程,還是猛料之後歸於平靜的快感?如果是前者,要小心,重口味可是個無底洞,當你宣洩需要的口味越來越重時,試著用小清新緩一緩。有調查研究表明,少量多次地滿足自己需求,可以有效避免麻木,提升滿足感。如果是後者,好好享受重口味過後,猛然發現生活居然還有小清新一面的瞬間。
2型 另類定位型
重口味解讀:俗話說,穿著打扮不出位,怕你不知道我是非主流。如果聊得不深刻,哪能吸引你眼球。你說生活,我就跟你聊慘死;你談愛情,我當然說自己愛虐戀……沒個性的人已經被人遺忘,而你所追求的,是那種一想起來便咬牙發抖的“回味型”重口味。
小清新建議:追求出位不過是尋求關注,而這背後不過是對別人愛的渴求。不知道弄清楚這一點的你有沒有被自己感動。可惜這種另類追求法很可能南轅北轍。重口味只是眾口味的一種,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好這一口。既然是追求關注和愛,先試著關注對方吧,看看他究竟喜歡什麼口味,給對方分享自己喜歡的事物的機會。這應該比旁若無人地炫耀你的重口味更有魅力。
3型 過度上癮型
重口味解讀:我們的生活品位、習慣其實和吃食物是一樣的,重口味享受多了,人是會上癮的。當你覺得偶爾的突破戒線很有自我釋放感,或是因為大玩出位體驗而得到了大大的放鬆時,其實你已經上癮了。
小清新建議:在生活中存在這麼一群人:感覺尋求者。他們追求新奇、複雜、變化和有刺激性的經驗,他們更可能是高速駕車者、使用毒品者、嗜酒者、重口味愛好者。感覺尋求者總是讓人感覺充滿活力、做事高效。然而問題是,他們似乎總也得不到滿足。如果你也有這種傾向,只能說刺激就意味著風險,只要是在自己承受的範圍之內,重口味只是讓生活更精彩。冒險過度了?花時間收拾去吧!
4型 自我突破型
重口味解讀:你的重口味不過是要和自己較這個勁,總想來個自我突破。做別人不敢做的事,冒沒人敢冒的險,走少有人走的路,當然,還要過一般人都望塵莫及的生活。總之在你看來,趁著年輕沒什麼不可能,現在重口味一點,是為了以後的人生回味能多一些。
小清新建議:興趣和愛好什麼區別?吃是興趣,美食是愛好;唱歌是興趣,歌唱是愛好。區別在於你是否有付出。別以為付出就虧了,調查表明,付出後的滿足感更大更強。當你把自我突破架構在淺層次口味的迅速滿足上,每次毫不費力地滿足帶來的會是更重口味的慾望。選擇一個需要付出和等待的愛好試試吧!給自己一個全身心投入的機會,這才是你想要的自我突破吧!
重口味的反面不是小清新
重口味是怎樣煉成的?
“想想以前,看到紫薇受點委屈就能讓我淚流滿面”,28歲的林思回想起當初的青澀時光,陶醉其中,“哪像現在,男女主角受盡折磨我還嫌虐得不過癮。唉!我們回不去了!”
為什麼我們越來越不過癮?可能得從注意力說起。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於是人們選擇性地關注變化的事物。人同時具有適應性,一旦某種變化被適應,也就逃不開被忽略的後果。好處在於我們會對糟糕的事物習以為常,壞處就在於我們很容易陷入不停追求更大、更新鮮刺激的循環中。比如以前我們喜歡玩碰碰車,之後過山車才能滿足我們,再之後可能就想要嘗試蹦極和跳傘,口味越來越重。不僅如此,很多人開始將目標放在那些不被常人接受的事物中,如虐待、暴力等,實現真正意義的“重口味”。
當然所謂的不被常人接受,也不過是個相對概念。在新浪微博上,與重口味相關的三個微博粉絲數都超過百萬,似乎越來越多的人敢於公開承認自己是重口味愛好者。一方面人們越來越有條件重口味、社會對重口味的包容度也越來越大。以前一張血腥圖片,別說分享不方便,你甚至不太好意思告訴別人你好這口。
我就喜歡重口味,怎麼了?
也有網友發帖表示不接受重口味:“網上有些重口味圖片已經影響食慾不說,甚至有些電視節目,整個氣氛讓人覺得難受。”而長期關注“@重口味是怎樣煉成的”的莫小姐卻樂在其中。“那些帶有暴力、血腥、同性戀的內涵圖,給我帶來難以言說的快感,這是我歡樂的重要來源!我就喜歡重口味怎麼了?”不得不說,喜歡重口味本身毫無問題,這只是眾多口味中的一種,只要不影響到他人,無可厚非。令人擔憂的是,人的口味越來越重,滿足感越來越少!
像朱德庸說的“我們大家都有病”,甚至病得還不輕。從社會角度看,一個好的社會應該讓各種口味的人都能獲得滿足。但從個人角度看,一個良性的心理狀態也應該是各種口味都能獲得滿足。重口味的反面不是小清新,而是什麼都願意嘗試,什麼口味都能帶來滿足感。這樣有效避免口味的越來越重,也能更好地從各個方面獲得滿足感。
打斷重口味 滿足感更強
人們很快就會把生活的改善視為無物,對幸福的感受沒有絲毫改變,生活中的積極影響只是暫時提高我們的幸福感。這種現象,被稱為“享受適應”。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馬爾地夫的人都不會認為天氣好是值得高興的事。
儘管如此,但是研究顯示,這種享受適應可以通過採取短暫休息得以縮短。曾有這麼一個按摩實驗可以給我們啟示:第一組連續3分鐘按摩時間,第二組80秒按摩後有一個20秒的休息,休息完後再按摩80秒。總共兩組按摩時間為2分40秒,少於第一組的時間。卻發現第二組的按摩舒適度滿足度更高。因為20秒的短暫休息打斷了他們的享受適應,起到了一種對官能享受“重置”的作用。
因此,在重口味的偏好下,為了防止口味的再度加重,中間穿插某些清新文藝等輕口味的內容,可能會帶來更大的滿足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