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心理:如何精準地認識自己(二)
你瞭解你自己嗎?你是否知道“你是誰”?就像本傑明.富蘭克林說的那樣,認識自己是極為艱難的。通常,我們只能通過別人的評價來瞭解自己。事實上,我們總是認為自己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我們也在按照自己的心境看待外界事物,但情況也許不是這樣的。
別人就是我們瞭解自己的鏡子
鏡像自我和知覺別人對你的評價
我們通常把別人當做鏡子來進行自我感知,別人如何評價我們以及我們怎樣知覺別人對我們的評價都會影響我們的感知,公認的成就也能增強我們的自我概念。
【微心理23】你的認識基於別人這面“鏡子”
心理學家跟蹤研究了一些出生3~18個月的孩子,他們將一點紅色的油墨塗在孩子們的鼻子上,觀察孩子們在鏡子前的反應。出生時間超過5個月的孩子在鏡子中看見自己的形象之後會摸自己的鼻子,他們已經知道鏡子中的鼻子就是他們自己的鼻子。而出生時間小於5個月的孩子會去摸鏡子上的鼻子,他們還不知道鏡子中的形象就是他們自己。
一般來講,人在出生5個月以後形成對自己的意識,知道鏡子中的形象是自己。而在生活中,我們時常通過觀察他人對自己行為的反應而形成對自己的評價。社會心理學家將個體把別人當做鏡子進行的自我感知稱為鏡像自我。
如果一個人經常得到周圍的人合理、積極、肯定的評價,他的“鏡像自我”就是積極的,他就會自信,行為處事也多朝著健康、積極的方面發展;相反,如果一個人總是遭到周圍人的批評或消極評價,他就很容易自卑、退縮。
【微心理24】別人對我的評價可以被“我”改變
社會心理學家喬治.米德指出,與我們的自我概念有關的並不是別人實際上的評價,而是我們覺得他們如何評價。也就是說,我們最後獲得的別人對我們的評價是我們“加工”之後的結果。我們可能會因此而高估或低估別人對我們的評價,“鏡像自我”會因我們的心理“加工”而變化。
據心理學家調查,當他們詢問別人最後一次稱讚他人是多少天前時,美國人典型的回答是一天前,而日本人對此的回答一般是四天前。鑒於此,日本人到北美後通常會因朋友間的相互恭維而感到驚訝。並且,如果告訴北美人他們的任務完成得很好,會比告訴他們做得不好更能使他們堅持,而日本人在失敗時更能堅持。
一方面,西方國家這種常見的自我膨脹有助於培養樂觀、積極和自信的心態,但若是演變成盲目自大和自負就會對身心健康不利。另一方面,我們若是低估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就會使自己沮喪、遭受打擊。所以,我們要有效地利用鏡像自我請別人說出對自己的感受,並參考多面鏡子,對他人評價作出有效整合。
【微心理25】在乎別人的評價是人根深蒂固的天性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隸屬於不同的文化系統,每種社會文化系統都有它固定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這套價值觀和行為標準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理解,但身處此種文化環境中的個體會本能地朝著這套標準和價值觀靠攏。別人的評價是一個無法忽略的捷徑,因為任何他人的評價都暗含價值觀的準則和痕跡,所以在乎他人的評價似乎變得必須而且必要,潛移默化地融匯為人的一部分天性。
一位高中生在日記中寫道:“慢慢地長大或許就是在乎別人評價的一個過程,是父母朋友的評價讓我學會了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雖然有苦惱有困惑,但這些評價都是鞭策我前進的動力,都是衡量我行為的準繩。雖然已過了為一個評價沾沾自喜或悶悶不樂好幾天的年紀,但我依然很珍惜這些評價,特別是班主任的評價,每次發作文,翻看後面的評價都會讓我很激動。”
正如哲學家叔本華所述,絕大多數人對他人的所思所想都會給予主動的高度的重視,無論身處何種文化系統,他們都無法絕對地漠視他人的意見和評價,會把他人眼中的自我畫像放大再放大。
【微心理26】一味追隨別人的評價就對嗎?
心理學家認為,一味在乎別人評價並不明智。因為別人理解的價值觀或者秉承的行為準則並不見得比你高明,大多數時候並不是一種“真實的存在”,而是一種模稜兩可沒有實際意義的話語片斷,如果試圖從這些無稽的評價裡尋找直接實質性的結果或意義,只會讓自己陷入一種虛妄愚蠢和無所適從的狀態,從而處處碰壁。
這一點從我國古代的一則寓言故事也能看出來:
一對父子趕著毛驢去集市。半路上父親對兒子說:“你走累了,騎上毛驢吧。”人們聚集在一起指著兒子說:“這是個不孝之子。”兒子趕忙把毛驢讓給父親騎,人們又指著父親說:“這是個硬心腸的男人。”父親只得讓兒子一起騎上毛驢,人們又圍上來說:“這只瘦弱的毛驢多可憐呀,你們真能狠得下心來呀!”父親只好和兒子一起下來趕著毛驢走。這時人們又驚訝地拍著手說:“哈哈,這兩個人真傻,有毛驢不騎,要在地上走。”父親和兒子就這樣在別人不斷的評價聲中走走停停、上上下下,直到太陽落山他們也沒有趕到集市。
想一想,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像這對父子一樣迷失在別人的評價裡?
【微心理27】對他人的評價保持獨立姿態
很多人為贏得他人肯定的評價而患得患失或苦悶焦慮,就像患了強迫症。他們顛倒了自然的秩序,把自己的意識當做某種模糊晦澀的東西,陷入了一種捨本逐末、本末倒置的生活怪圈,這是一種心理誤區。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是對他人評價保持獨立清醒的姿態。
《傷逝》是現代著名作家魯迅的一部愛情小說,書中的女主人公子君是一個賢淑、溫柔的女孩子,她從鄉村來到繁華的大城市求學讀書,對理想和前途充滿了美好的憧憬和熱情的嚮往,渾身迸發出生命的喜悅和青春的活力。
在求學的過程中她被涓生的博學和坦率吸引,為了和涓生生活在一起,她受到了種種的謾罵和指責,背上了“大逆不道”、“傷風敗俗”等各種罵名,供養她的封建衛道士叔叔甚至與她斷絕了親情關係。但是她卻能夠抵擋住各種阻撓和非議,大膽地喊出“我是自己的,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力”這樣的口號。她的愛情在那個時代必定會成為悲劇,但她的故事卻永存。
對於評價,或許有時我們也應該保持“我是我自己的,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力”的信念。
【微心理28】有時,無視評價才是正視評價的最好方式
劉翔是中國運動員的驕傲。2004年,他在雅典奧運會上以12秒91的成績平了由英國名將科林.傑克遜保持的世界紀錄。這枚金牌是中國男選手在奧運會上奪得的第一枚田徑金牌,書寫了中國田徑新的歷史。人們評價他是“飛人”,是“國家的棟樑和民族的驕傲”,無數的讚譽和頭銜像雪片一樣飛向他。
2008年北京奧運會,無數人守在電視機前期望他在自家門口再拿一塊金牌,但他卻因為腳的跟腱傷退出比賽,人們又評價他是“忽悠人的騙子”、“一流的無恥演員”,無數難以入耳的責罵和人身攻擊像冷箭一樣向他射來。
前不久的大阪世錦賽,劉翔傷後復出又獲得了一枚銀牌,賽後記者採訪,他平靜地說出了這樣一番話:“我不在乎比賽的名次,更不在乎別人的評價,我覺得自己發揮得很好。”
正是這種不在乎和無視別人評價的精神一直在支撐著劉翔走得更遠和更好。文學評論中有一句老話,叫“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充分說明了同一個對象可能激起無數種看法和觀點,而這些觀點和看法的客觀性和準確率你根本無法考量和驗證,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視別人的評價反倒是正視評價的最好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