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完全攻略
性格定型之後我們能自由的左右成就感的多少,這種成就感其實是由一個人從小到大養成的思維方式所決定的,正如書中所述的那樣,“你解釋你成功和失敗的方式能影響你的動機、心情,甚至是你完成任務的能力。”所以片面的、靜態的、不適合自己真實的內在和外在環境的解釋,都會形成惡性的循環,影響下一次經歷。
雖然定勢的思維很頑固,但是又並非無懈可擊。比如基本的心理學知識和哲學知識就能幫助你更全面的去解釋你的經歷。自卑的人覺得某事無望,其實真正使其覺得此事無望的恰恰是他對待此事的態度。我們生來就是在不同的環境、觀念、背景還有文化之下長大,對待某事的態度形成了慣性,自然在固定的環境下,內心不會生起多少波瀾。
但是一個人又不得不面對其他文化、觀念的衝擊,自卑就是形成於這種分裂的文化,當一個人內心有了極其渴望實現的理想的自我時,他就往往更加在意他本來真實的面目,甚至以之為恥,竭力想要改變自己的性格。比如一個沉默少言的人羨慕能言善道的人,他就一直關注能言善道帶來的好處,而忘了沉默少言其實更能顯出成熟穩重和清新脫俗的氣質。
分裂的文化造成的另一個問題,就是社會上普遍對沉默少言的人定性為內向型,而文化觀念之中的內向又往往含有自卑之意,這種價值導向,讓原本並非自卑的人也以為自己屬於自卑的範疇,並竭力要改變自己自卑的性格。而一旦這種改變受挫,就越覺得自己自卑。而且這裡的受挫,是站在自己理想的自我的立場上而言的,而非真實的自我。
如果要求超過了自己所能改變的範疇,受挫定是必然。比如費德勒如果非要覺得自己也能像老虎伍茲那樣打高爾夫的話,可能他也會覺得自卑,但他要是覺得他的優勢是網球的話,那他打高爾夫打的再爛,也絲毫不會有受挫的感覺。
可以看到,一個自卑的人,還有很多良好的品質,他們往往會忽略,自卑的人往往有很強的自尊,他們很要強,並且做事謹慎,這是好的品質,只是用錯了對象。在打量那個真實的自己時,往往會被理想的自我沖昏了頭,而不能全面的去認識自己。
還有需要提到的是,分裂的文化還包括一些“顯而易見”的心理學知識。一些人感到自己有自卑的苗頭,投身心理學發現兒時的經歷對一個人的性格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就把自己的自卑或者痛苦歸罪為兒時的創傷,並大聲對過去嚷嚷:我變成這樣,都是你們的錯!其實他們是故步自封,不願接受過去的事實,給自己的自卑和停滯不前找一個推脫的借口,好讓自己心裡好受,也可以順便獲得同情和安慰。這樣的後果可想而知。
甚至到今天,很多心理咨詢節目裡,那些所謂的“心理專家”還在一個勁的挖掘著那些問題男女的兒時經歷,認為現在的糟糕情況和那時的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這樣帶有先入為主觀念的誘導性的心理咨詢很容易就變成了人生的誤導,在“心理專家”的預先期望下,可能那些本是平常的事件,比如父親的一次棍棒相加,也被人們當成了創傷。
以前覺得那些痛苦是源自內心的恐懼,現在發現,這些恐懼,其實是源自一個人解釋問題的方式。這個世界是沒有“一定”的說法的,相關的事也不一定就有因果邏輯,同時理解和考察這個世界的角度也有很多,如果執著於一個不確定對錯的觀念,將之奉為圭臬,心理肯定會受到一定的扭曲,而且越探究,越痛苦。與其執著於這些沒有定論的想法,不如把精力多多投向於眼前的生活。
謹記:行動是思想的敵人,經歷是自信的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