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潛伏」的背後
從《潛伏》配角被曝是襲警搶槍逃犯,曾潛逃13年,到殺人逃犯上電視相親節目,潛逃13年終落網,再到命案逃犯變身寺廟“主持法師” 藏匿17年難逃法網。他們拍電視連續劇,他們電視相親,他們接受訪談,他們是名寺住持,他們當上了“知名學者”。為什麼一個逃犯居然敢上電視多次暴露在公眾面前?我們不妨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一下這種僥倖行為背後的心理密碼。
僥倖是一種心理預期,犯罪心理學將僥倖解釋為一種趨利避害的冒險性投機心理。
首先,僥倖心理的產生需要有非常強烈的動機。試想當隱姓埋名的吉思光突然有了出演電視劇的機會,“熱愛表演”的他怎能不激動不已,這種強烈的想演戲的動機促成了他的投機行為。可以想像,第一次出演配角時吉思光的心裡一定是非常忐忑的,然而拍攝完後他最害怕的那一幕並沒有發生。這第一次偶然的“安全過關”就促使他接下來一次又一次繼續冒險。
其次,心理學中的“強化理論”可以用來解釋吉思光為何變得越來越大膽了。行為的結果就是“強化物”,運用強化物來增加某種反應(即行為)頻率的過程就叫做強化。好的、積極的結果可以提高行為繼續發生的傾向;壞的、消極的結果則會降低行為發生的可能。出鏡了幾次都平安無事就是“好的結果”,這使得吉思光開始低估上電視的“危險性”,所以時間久了,他的擔心也逐漸減少,拍戲也越來越頻繁。
僥倖的背後
但是,這樣他是否就能高枕無憂了呢?顯然不是,他“從來不敢看電視中的自己,每當有自己出演的電視劇播出時,他自己不敢看,立即換頻道,他擔心不定哪天就會被警方發現。”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得面對多嚴重的認知失調啊!一方面不敢看,另一方面又是想拍戲,如此糾結的心理狀態必定導致吉思光出現嚴重的焦慮情緒,時間久了必然會精神崩潰,那怎麼辦才好?
解決方法只有兩個:要麼改變行為,從此不出鏡了;要麼改變認知,告訴自己被發現的可能性很小。很顯然,吉思光選擇了後者,所以他不斷安慰自己:“一方面……他的相貌也有所改變。另一方面……每次扮演的都是不一樣的角色,但台詞都不多”。天網恢恢,吉思光最終被擒的事實證明了這種過分的樂觀和僥倖只是他的自我安慰罷了。反過來,這種自我安慰又進一步強化了他的僥倖心理。
僥倖心理是不是完全一無是處呢?也不是,有時候當我們面臨非常大的困難時,一定的僥倖心理可以提升我們面對困難的勇氣,使得我們不會因為絕望而失去努力的鬥志和對勝利的希望。只不過,這種時候我們通常將“僥倖心理”改稱為“執著、堅韌、不放棄”等等。可見,不管是什麼心理預期,用在積極的、正確的方面就會對我們的生活有益,而用在錯誤的一面則會最終作繭自縛。(來源:心理學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