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自己的內心 | 陽光心靈咖啡網

 

A-A+

開放自己的內心

2013年08月17日 人格心理學 暫無評論 閱讀 58 ℃ 次

成熟與童心之間矛盾嗎?當然不矛盾。我們的成年狀態與兒童狀態,這兩種狀態是交替的。正是這種交替,讓我們有可能校正內心與現實不協調的部分,促進我們心理的發展。

一個成熟的人具有很好的現實感——進入內在兒童那個部分時可以特別富於幻想,對事物有豐富而敏銳的感受力,可以享受某些神奇、魔幻帶來的魅力;從這種狀態中出來時,又能很好地與現實協調,可以區分幻想和現實。

比如說,我們看周星馳的《少林足球》,會覺得特別好玩,但另一方面,我們也知道那裡面的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是藝術的誇張。

自體心理學家科胡特(Heinz Kohut)說,孩子那種魔幻般的思維、情感,覺得自己像“超人”一樣的想像,正是我們創造力的精髓。很多藝術家也認為,這些幻想和感受中蘊涵著我們內心最活躍的創造力的部分。

成熟而保有童心,與幼稚、不成熟,其區別在哪兒?

所謂幼稚、不成熟,是指現實能力沒有充分地發展起來。現實能力,就是客觀地認識世界、環境的能力,理解別人、與別人交流的能力(共情能力),客觀地制定自己的生活目標並付出努力的能力。缺乏現實能力,就會沉浸在幻想、白日夢當中。

比如一個人認為自己經濟窘迫,可能會完全寄希望於中彩票大獎;一個相對成熟的人,可能也會幻想自己中彩票,但他同時還會根據自己的現實情況作出努力,逐步實現自己的目標。

他們都有童心,都有兒童的部分,但是前者完全生活在兒童的狀態當中,而後者的成人部分與兒童部分是整合的——他/她既有成人的部分,又讓兒童的部分也能不時得以展現,整個人處於一種活潑流暢的、富有彈性的狀態當中。

最重要的就是,能夠開放自己的內心,而不是防禦自己。有時我們會對自己完全封閉,用一些防禦把自己搞得很僵化——就像有一個堅硬的外殼,自己躲在後面。

當你打開自己時,可能會發現,有很多東西是你以前完全沒有覺察到的。

打開自己,就是能夠逐漸地,越來越多地知道自己內心的狀態是怎樣的,真實的需要是什麼,然後根據現實來調整。這會讓我們更接近真實的自己。

標籤:【思維】【情感】【童心】【目標】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