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凶報復:心理扭曲之外還有「幫兇」
當昔日的院士候選人、973首席科學家肖傳國作為雇凶襲擊方舟子的犯罪嫌疑人,在浦東機場被警方逮捕時,人們感到萬分的震驚。就如華中科大校長李培根接受採訪時所說,“一個教授怎麼能幹出這種事?實在想不到”。一時間,肖成為名利熏心、道德淪喪的知識精英的代名詞。
依常理而言,即便方舟子的質疑影響了肖傳國學術成果的評定,也可能間接影響了他的院士評選,但他那個級別的學者應該明白,學術爭議畢竟不是不共戴天的私仇,斷不能用黑社會行為來對待。然而,雇凶報復的醜聞卻實實在在地落在這名有著諸多光環的著名學者身上,這恐怕不能以媒體所謂的肖傳國“情商低”來解釋,而是名利慾膨脹導致心理扭曲的結果。
但是,如果把這場“學術與打手”的悲劇完全歸咎於肖氏的心理扭曲,似乎也難以令人信服。關於“肖氏反射弧”的爭論,從2005年發軔至今已有6年之久,其間兩大陣營你來我往相互攻訐,輿論洪流滔滔不絕,可真相仍是雲譎波詭。畢竟,這是一場學術性很強的爭論,作為一種臨床手術方法,“肖氏反射弧”是否涉嫌抄襲、是否有效,不能僅憑幾篇質疑的文章、尤其是行外人的檄文便輕易斷定,甚至也不能僅憑幾個患者的“不良反應”就簡單地下結論。但是,這場起於“民間”的科學爭議,6年來一直未見有第三方權威機構介入,相關部門亦是僅作壁上觀,不聞不問,致使媒體及普通公眾承擔了太多“價值判斷”的不堪之重,也為一次正常的學術爭鳴“癌變”為刑事案件埋下了伏筆。
一個重要的問題是,“肖氏反射弧”的有效性被質疑之前,其所獲得的“國際先進”、多個國內醫學大獎乃至被編進“醫學教材”的待遇是誰給予的?僅靠肖氏一個人夠麼?顯然不夠。實質上,對“肖氏反射弧”的諸多“崇高”評價,都是衛生部等組織相關專家鑒定後做出的,“肖氏反射弧”遭遇質疑,他們有義務和責任站出來“澄清”。可在6年之久的爭論中,不僅相關領域的專家緘默不語,這些當初的“權威鑒定者”也不見有絲毫回應,難道這場牽涉面甚廣的學術爭論就該任由其“自生自滅”,直至雙方兩敗俱傷?
沒有第三方獨立調查機構的支撐,學術爭端以及對學術舞弊的鑒定就難以走上制度化的程序,單靠一些打假人士的堅持,固然能起到“揭醜”的作用,但代價畢竟太大,效果也難保障。遇到“小蝦小魚”尚可,倘是肖傳國這般“巨頭”,除非他們自亂陣腳,否則是很難達到懲前毖後效果的。而且,其間拉鋸戰式的交鋒,也會以一種慢性內耗的方式銷蝕公眾對學術自律的信心,乃至對整個社會的誠信度產生絕望情緒。
因此,筆者以為,肖傳國被抓並不是那場曠日持久的學術爭議的圓滿結局。它除了留給人們一個英雄與小人鬥智鬥法的故事,還有一大堆關於“肖氏反射弧”的問號。這,並非我們想要的結果。
標籤:【方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