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認不利信息有益心理健康
最近,在一部電視劇中看到這樣一幕:一個女子,從朋友口裡聽說自己的愛人已經被壞人暗殺了。這位女子目光呆滯,嘴裡念著:這絕不可能,你在騙我,肯定是在騙我!我知道他還活著,他一定還活著。
我想起前些日子電視連續劇《人間四月天》中也有類似的一幕:徐志摩乘坐的飛機失事後,郵差給他的妻子陸小曼送去電報,陸小曼見到這封電報大為生氣:“誰家祖宗八輩缺德!編這樣的瞎話,開什麼玩笑!”
這兩位女子真的認為是別人故意拿愛人的死來編謊話、開玩笑嗎?
人們可能事先對某些信息進行有利自己的歪曲或解釋,當有不願意看到某種消極後果的信息時,就會有意無意地逃避或否認。
一位研究生正在考慮上學期間是否與心愛的女朋友結婚。他的腦海中未來的一切都是很美好、很如意的,既能讀書研修,又能享受愛情的幸福。在冷靜思考時,他也想到過不利的後果,但是他從不允許自己接受這些不利後果真的發生的情形。他去找學校裡的年輕老師,問及結婚之後家務事是否很操心,影響學業,但他找的都是他認為婚姻幸福、家庭美滿的人。他不與自己的同學們討論結婚之事,因為擔心他們可能有不同意見。
心理學家費爾納等人研究了20例捐腎者,研究表明,為了支持自己親人而志捐腎臟的人,在做出決定之前,都要躲避歪曲了某些信息。醫療小組很痛苦地向這些捐腎者解釋了腎移植手術的細節,讓每一個有可能捐獻腎臟的人經過仔細考慮後再做決定。然而,某些捐獻者說,他們並沒有太留心醫生所說的話。其中一位說:“我對醫生的話左耳聽,右耳出。”有些捐腎者說,在醫生向他們解釋和要他們下決心之前,他們已經問詢過那些曾經捐獻過腎臟或者接受過腎移植的人,並得到了沒有危險和沒有負作用的回答。
而另外一些捐獻者表達得更加明確:他們說自己明明知道捐獻帶來危險,但寧願相信沒有危險。西蒙等人用訪談法問卷調查了80個志願為親屬捐獻腎臟的人,只有16%的人說,他們的決定經過了深思熟慮,細緻評價了得與失。68%的人說他們沒有做什麼考慮就做了選擇,他們毫不遲疑地採取了簡單的、單一標準的決定策略。
挫折對人心理上造成的壓力會使人產生緊張、焦慮等情緒。為了對付這些,人們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心理防禦。
無論是陸小曼大罵郵差、捐腎者對醫生忠告的忽視,還是年輕人找那些婚姻美滿幸福的人咨詢,都是一種防禦性的逃避。因為當事人面對的是嚴重的衝突或者是自己不願見到的情形,他不想正視,所以逃避權衡、比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對於自己不利的信息加以歪曲或者否認,其目的是為保護自我,使自己減輕煩惱,正所謂“眼不見,心不煩”。但困難和危機並不因為人們不承認它而消失,它依然還存在並且還在蔓延和加深。
人在遭受挫折之後,挫折情境對人心理上造成的壓力會使人產生緊張、焦慮、不愉快的情緒體驗,並導致心理和生理活動的不平衡,影響人的正常行為和活動能力。為了對付這種壓力,減輕或擺脫焦慮情緒的困擾,解除緊張狀態所帶來的不安,維護個人自尊,保持心理相對平衡,受挫者就會自覺或是不自覺地使用種種心理防衛方式,應付或適應所面臨的挫折情境,以減少挫折對自己的損害,這種種心理防衛方式統稱為挫折的心理防禦機制。它是人人具有的,是在先天生物遺傳基礎上,經後天長期社會實踐不斷完善和發展的結果。
現實生活中,心理防禦機制普遍存在,這在相當程度上是一種正常且健康的心理現象,有時也有消極的一面。
標籤:【防衛機制】
